时间: 2025-05-05 07:30: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30:12
禁火
薛逢 〔唐代〕
日日冒烟尘,忽忽禁火辰。
塞榆关水湿,边草贼回春。
岁月伤风迈,疮痍念苦辛。
沙中看白骨,肠断故乡人。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严酷环境和战争带来的痛苦。诗中提到“日日冒烟尘”,显示出战火不断,烟尘弥漫;“忽忽禁火辰”则暗示着禁火的紧迫与无奈。接下来提到的“塞榆关水湿,边草贼回春”,描述了边疆湿润的环境与贼寇的肆虐。诗人感慨“岁月伤风迈”,表达了时间带来的伤痛和对艰辛生活的反思,最后以“沙中看白骨,肠断故乡人”,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人民遭受苦难的悲痛之情。
作者介绍:薛逢(约735-799年),字公度,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边疆生活,表达对故乡和战乱的思考,风格豪放而悲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后,边境局势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写作,表达对战乱的控诉与对故乡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禁火》是一首饱含悲情的边塞诗,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与对故乡的思念。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战火中的无奈和对生者与死者的深切同情。开头两句“日日冒烟尘,忽忽禁火辰”,通过日复一日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边疆战乱的常态,给人以沉重的感受。接下来的“塞榆关水湿,边草贼回春”,则暗示着在战火中,边境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遭遇了怎样的改变。
诗的后半部分更是触及人心:“岁月伤风迈,疮痍念苦辛”,诗人用“岁月”与“伤风”形成的对比,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苦难结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无奈与反思。而最后的“沙中看白骨,肠断故乡人”,则是在战争的残酷下,诗人对故乡的沉痛思念和对无辜亡者的悲痛哀悼。整首诗在情感上非常充沛,既有对战争的控诉,又有对家乡的依恋,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战乱带来的苦痛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家乡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和人道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日日冒烟尘”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
A. 宁静的乡村
B. 战乱频繁的边境
C. 繁华的都市
“肠断故乡人”表达了诗人对谁的情感?
A. 对敌人的仇恨
B. 对故乡人民的悲痛
C.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诗中“塞榆关水湿”中的“水湿”暗示了什么?
A. 水源丰富
B. 环境恶劣与战乱后的惨象
C. 春天的来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