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闺怨 其二》

时间: 2025-05-02 13:25:30

诗句

花才吐蕊偏宜露,柳正抽芽不任风。

未到春光成烂漫,已先羞绿更憎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5:30

原文展示

《闺怨 其二》
作者: 何荆玉 〔明代〕

花才吐蕊偏宜露,
柳正抽芽不任风。
未到春光成烂漫,
已先羞绿更憎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初至时的情景:花朵刚刚露出花蕊,正适合沐浴在露水中;柳树刚刚抽出嫩芽,正经受着春风的吹拂。尽管春天还未完全到来,万物尚未繁盛,但我却对绿意感到羞愧,更加厌恶红色的花朵。

注释

  • 花才吐蕊:花刚刚开始绽放花蕊,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柳正抽芽:柳树刚刚发芽,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未到春光成烂漫:春天的美好景象还未完全展现。
  • 羞绿更憎红:对青翠的景色感到羞愧,对红花的憎恶,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荆玉,明代女诗人,生于江南,因其才情出众,作品多以女性视角展现生活与情感,风格细腻、清新。

创作背景

《闺怨》系列诗词主要表达的是女性在闺中对外界春景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闺怨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初至时的自然景象,同时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怨愤。开篇的“花才吐蕊偏宜露”与“柳正抽芽不任风”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花朵和柳树的嫩芽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的情感转向了内心的愁苦,春天的美丽与她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春天的景色已初露端倪,但诗人却感到“未到春光成烂漫”,此时的心情却是对美好景象的羞愧和厌恶,尤其是“已先羞绿更憎红”的情感表露了她对红花的强烈反感,这显然是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绝望的结合。

整首诗在意境中渗透出浓厚的闺怨情绪,诗人虽身处春光之中,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外界的无奈与渴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才吐蕊偏宜露:描写花朵初绽,正适合沐浴露水,传达春天的气息。
  2. 柳正抽芽不任风:柳树刚刚发芽,微风轻拂,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
  3. 未到春光成烂漫:春天的美丽尚未完全展现,反映出对未来的期待。
  4. 已先羞绿更憎红:对青翠的景色感到羞愧,厌恶红花,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柳的生长比作春天的象征。
  • 拟人:将春风与柳树拟人化,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女性在春天来临之际,内心的孤独和怨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现实的无奈,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爱情和希望。
  • :象征柔情和生命力。
  • 春光:象征美好和新的开始。
  • 青翠与红花:青翠代表生机与希望,红花则象征着爱与美,但在诗人心中却是厌恶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怨愤
    C. 兴奋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柳正抽芽”意味着什么?
    A. 秋天来临
    B. 春天的生机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B

  3. 对于“羞绿更憎红”,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热爱
    B. 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春望》 杜甫
同样描写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歌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世的关怀,与何荆玉的个人情感形成对比。两者都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但视角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情感》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上巳玉津园赐宴 珊瑚笔格 秋夜对月 秋夕池上 清风十韵 七夕 南朝 明皇 柳絮 留题云门山雍熙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险的词语有哪些 拘留 衣字旁的字 翘首企足 掰腕子 五黄六月 挂肚牵肠 双人旁的字 蝶结尾的成语 深根固蒂 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为民除害 荣宗耀祖 横枝儿 意切言尽 页字旁的字 镸字旁的字 弓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