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3:23
数椽僻近栖霞寺,
绕屋长松间丛佳。
旧家乔木存百年,
儒素清芬传累世。
居贫芋栗尚能办,
每为看花供客醉。
过桥数武香已闻,
入门但见翻青翠。
含丹吐白殊蕴藉,
不比春娇争献媚。
幽贞合伴月娥独,
仙隐如偕商皓四。
地偏十扫俗喧嚣,
人冷都饶秋气味。
渴呼茶茗倩儿童,
醉倚芙蓉当姬侍。
花开酒好忆前年,
雨散烟消余几辈。
攀援容我手斧持,
封殖怜君角弓废。
商飙飒飒吹短鬓,
日夕婆娑影相对。
当时玉貌是婵娟,
此日霜华剩憔悴。
天上高寒归不归,
山中偃蹇岁复岁。
浮名唾手时易去,
清景留人兴堪继。
不须重九问明朝,
眼底龙山即高会。
在栖霞寺附近,我的小屋只有几间,屋外长松环绕,环境幽美。老家的大树已经矗立了百年,清雅的气息代代相传。虽然家境贫寒,依然种植芋头和栗子,常常为来访的客人准备美酒花卉。走过桥,已经嗅到香气,推门而入,只见青翠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花朵含苞待放,白色的花瓣如同吐出丹霞,毫不逊色于春天的娇媚。孤月下的幽静与贞洁相伴,仿佛仙人隐居在这里。这里偏远,扫除俗世的喧嚣,山中人冷,秋天的气息更为浓厚。呼唤儿童送上茶水,醉靠在芙蓉花旁,宛如古代美人的侍女。花儿盛开,酒意正好,想起去年此时,雨过天晴,烟雾散去,岁月只剩下一些回忆。请让我用手中的斧子攀援,无情地怜惜你那废弃的角弓。商风阵阵,吹得我的短发飘扬,日夜相伴,影子相对。当时的美丽如同月下的婵娟,如今却只剩下霜华的憔悴。天上寒冷,归去不归,山中却年复一年,悠然自得。浮华名利唾手可得,而清幽的景致却值得人们继续传承。无需重九节再问明天,眼前的龙山就是我们高会的地方。
李宗瀚,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美景,具有浓厚的田园情怀和人文关怀。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前夕,诗人与友人相聚在山中,借此机会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浓厚的友谊和对岁月流逝的思考。
李宗瀚的《重阳前一日朱楚亭龙山书屋看桂同邓湘皋孝廉作》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整首诗以栖霞寺的宁静环境为背景,结合个人的感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数椽僻近栖霞寺”,开篇便构建了一个清幽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古老的乔木与清新的气息,传达出一种悠久的文化传承感。此后,诗中提到的“过桥数武香已闻”与“入门但见翻青翠”,让人感受到自然的芳香与生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的世外桃源。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开始思考人生的变迁与时光的流逝。从“当时玉貌是婵娟,此日霜华剩憔悴”中,既有对昔日美好的怀念,又有对现实时光残酷的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反映出对人生短暂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思考。
诗中提到的“栖霞寺”主要象征什么?
a) 喧嚣
b) 宁静
c) 美丽
答案:b)
“含丹吐白”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a) 秋天的落叶
b) 花开的景象
c) 冬天的白雪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浮名唾手”主要指什么?
a) 名利容易得到
b) 朋友难以相聚
c) 时间难以追回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