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16
赋得马援诗
(二帝已驰声,五溪还总兵。
受诏金鞍动,论功铜马成。
唯称聚米势,无惭意苡情。
虽谢云台影,犹传千载名。)
《赋得马援诗》可以翻译为:
马援的声名已传至二位皇帝,五溪之地仍归他统领。
他接受了皇命,披上金鞍,功勋被评定为铜马。
人们只称赞他聚拢粮食的力量,丝毫不觉得有失志向。
即使他已经在云台之下谢恩,但他的名声依然传颂千年。
王申礼,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风承继了前代的传统,注重情感与意象的结合,擅长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常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深刻的主题。
《赋得马援诗》创作于隋代,正值国家统一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马援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功绩的赞颂。马援是西汉著名的将领,以其军事才能和为国征战的精神而闻名。此诗借赞美马援,反映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以及对国家的期盼。
《赋得马援诗》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英雄情怀的作品。诗中通过对马援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他在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敬仰。首句“二帝已驰声”便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马援的声望已经传遍皇宫,突显了他的重要性。而“五溪还总兵”则具体说明了他的职掌,强调了他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诗中通过“受诏金鞍动,论功铜马成”描绘了马援接受皇命后的荣耀瞬间,金鞍和铜马象征着权力与成就,显示了马援的地位和历史功绩。接着,诗人提到“唯称聚米势”,不仅是在赞美他的军事才能,更透露出对他务实精神的赞赏。这种精神在动荡的时代尤为重要,显示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心。
最后一句“虽谢云台影,犹传千载名”更是点睛之笔,虽然马援已在云台下谢恩,但他的名声和功业却将流传千古。这种对历史英雄的赞美,既是一种追忆,也是一种希望,寄托了对未来英雄的期待和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对马援的描写,赞美了历史英雄的精神和功勋,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对英雄形象的崇敬之情。这种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英雄的讴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表面内容,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