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0:57
于太常寺听陈国蔡子元所校正声乐诗
作者: 许善心 〔隋代〕
维阳成礼乐,治定昔君临。
充庭观树羽,之帝仰摐金。
既因钟石变,将随河海沈。
湛露废还序,承风绝复寻。
衮章无旧迹,韶夏有馀音。
泽竭英茎散,人遗忧思深。
悲来未减瑟,泪下正闻琴。
讵似文侯睡,聊同微子吟。
钟奏殊南北,商声异古今。
独有延州听,应知亡国音。
在礼乐盛行的时代,昔日的君王治理安定。
庭院中观赏着羽毛装饰,帝王仰望着金色的乐器。
钟声和石音已然改变,必将随河海沉没。
露水湛然,序曲已废,承接着风声,绝无再寻的可能。
华丽的衣章没有了旧日的痕迹,韶乐和夏音仍然余音绕梁。
池泽干涸,英俊之茎散落,留下人们深深的忧思。
悲伤来临,瑟琴的声音未曾减弱,泪水正滴落在琴弦上。
这难道像文侯的梦吗?我只得与微子一起吟唱。
钟声在南北之间奏响,商音在古今之间变异。
唯有延州的听众,方能知晓亡国的音韵。
作者介绍: 许善心,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情和咏史为主,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隋代,正值国家动荡、历史变迁之时,许善心在太常寺听到蔡子元所校正的声乐诗,因而引发对历史盛衰、国破家亡的深思。诗中通过音乐的描写,反映出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与对当前现实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描绘声乐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开头“维阳成礼乐”,描绘了一个礼乐盛行的美好时代,反映出对过去繁荣的向往。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引入对时代变迁的思索,尤其是“钟石变,将随河海沈”,这一句揭示了音乐的消逝与历史的沉沦,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悲凉。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仰摐金”、“衮章无旧迹”,让人联想到当年的辉煌以及如今的衰败。同时,诗人在怀旧的情感中又不乏对人世间忧虑的深思,“人遗忧思深”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惆怅。最后,诗人提到“独有延州听,应知亡国音”,则是对历史遗音的追忆,强调了即使在音乐中,也能感受到国破家亡的苦涩。
整首诗在形式上注重对仗与音律的和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情感上则深邃而感人,留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与回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声乐的描绘与历史的反思,表现了对国家衰败的惋惜和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传达出一种伤感而又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昔君临”指的是哪个时期的统治?
A. 隋代
B. 唐代
C. 春秋战国
诗中“衮章无旧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当下的满意
诗中提到的“延州”象征着什么?
A. 文化的传承
B. 亡国的音韵
C. 权力的中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许善心的这首诗同样在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但王维更偏向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许善心则注重文化与音乐的结合,展现出对亡国之音的深切忧虑。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