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3:38
引水
月峡瞿塘云作顶,
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
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
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
斗水何直百忧宽。
这首诗描绘了月峡和瞿塘的景色,山云如顶,岩石嶙峋,水源稀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云雾也无法酿成水,仆人们因缺水而忧伤,鱼儿为了生存不得不迁移。白帝城西有成片的竹林,水管延伸,却仍然无法保证水源不干涸。人生的困境和生理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面对无尽的忧愁,斗水又何其艰难。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道关怀,风格沉郁、情感真挚。
《引水》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深切感受到自然与人生的无常。诗中对水的渴望象征着对生活的希望,但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面对困扰。
《引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深刻理解。开头部分,月峡和瞿塘的描写不仅展现出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水源的匮乏。诗人用“云作顶,乱石峥嵘”传达出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仿佛连自然都与他为敌。接下来的“云安酤水奴仆悲”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仆人的悲伤令人感同身受,水的短缺不仅是生存问题,更是精神上的折磨。
白帝城西的竹林与水管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源的稀缺使得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杜甫将个人的感受升华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强调了人生的无奈与困扰。诗的最后一句“斗水何直百忧宽”,将对水的渴望与人生的忧愁紧密结合,传达出一种无奈的哲学思考,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水源匮乏的关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人们在困境中无奈与悲伤的情感。
诗中的“白帝城”位于哪里?
诗中提到的“云安酤水”是指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