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时间: 2025-07-26 20:13:45

诗句

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沈。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0:13:45

原文展示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作者:刘长卿 〔唐代〕

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沈。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我亲自奔赴前线,过去的事物全凭命运的浮沉。如今已是末路,乘船离开三江,心中却仍怀着百战的豪情。春风吹绿了吴地的园林,古木掩映着深邃的剡山。千里广阔的沧波上,那孤舟已然难以寻觅。

注释

  • 时危:时局危急。
  • 身赴敌:亲自前往敌方。
  • 事往任浮沈:对于过去的事,任其浮沉。
  • 末路:指行程的末端或最后的道路。
  • 三江:具体指哪三江不详,泛指江河。
  • 百战心:经历过无数战斗的心情。
  • 吴苑:指吴地的园林。
  • 古木剡山:剡山古木,隐喻深邃宁静的自然环境。
  • 千里沧波:广阔的水面。
  • 孤舟不可寻:孤独的船只难以寻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09年-785年),字君贞,号宗端,唐代诗人,世称“刘宗端”。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擅长五言和七言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战争和政治动荡有关。刘长卿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通过描绘送别之际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头两句直接点出时局的危急与个人的牺牲,显示出一种英雄气概和对命运的无奈。接下来的描述则通过春风与古木的意象,构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仿佛在对比战争与和平的矛盾。最后一句“孤舟不可寻”则传达出深深的孤独和无助,似乎在暗示无论多么壮丽的景象,内心的苦痛仍旧无法消解。

整首诗的情感在起伏中展现出对人生、友情和国家的深入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危身赴敌:在国难当头之际,身为士人必须亲自上阵。
  • 事往任浮沈:对过去的种种经历,任凭它们随波逐流。
  • 末路三江去:在即将离去的时刻,乘舟而行。
  • 当时百战心:心中仍然燃烧着当年战斗的激情。
  • 春风吴苑绿:春风拂过,吴地的园林生机盎然。
  • 古木剡山深:古老的树木在深山中隐匿,象征着宁静。
  • 千里沧波上:广阔的水面延展千里。
  • 孤舟不可寻:孤独的船只在波涛中无迹可寻。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生与死、战争与和平,深化了情感的复杂性。
  • 意象:春风、古木、孤舟等意象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象征:孤舟象征着孤独无助的处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遭遇的无奈与孤独。诗人在送别的过程中,流露出深厚的情感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古木:象征着历史与沉稳。
  • 千里沧波:象征着广阔的旅程与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时危身赴敌”的意思是: A. 战争已结束
    B. 国家危急,需要人赴敌
    C. 身体出现问题

  2. “孤舟不可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自在
    B. 孤独无助
    C. 友情深厚

  3. 诗中提到的“春风吴苑绿”主要描绘的是: A. 秋天的景象
    B. 冬天的寒冷
    C. 春天的生机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李白的《送友人》与刘长卿的《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都以送别为主题,但李白的作品更多地聚焦于友情的深厚和离别的伤感,而刘长卿则在送别中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题斋壁 九月一日未明起坐 望梅 老景 题接待院壁 午寝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其一 葺小圃及东斋 病酒新愈独卧苹风阁戏书 独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表人才 历练老成 残灯末庙 裹乱 无足轻重 幽阴 镸字旁的字 率成 青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经资 面折廷诤 秃宝盖的字 足字旁的字 巉崄 見字旁的字 韦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