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2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3:02
原文展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优质的良桐木,雕刻成琴,调弦击鼓,发出金声玉应的美妙音色。他自认为这是世间最美的琴,便献给了太常。太常的工匠看后说这琴不够古雅,于是拒绝了他。他带着琴回去,想找漆工做些断纹,又找篆工做些古旧的雕刻。将琴装箱埋在土里,约定一年后再挖出来。等到一年后,他抱着琴去市场,贵人路过见了,愿意用百金买下,随后献给了朝廷。乐官传来查看,皆称这是难得的珍品。工之侨听说此事,叹息道:“真是悲哉世事!难道只是一把琴吗?世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一样如此,如果不早做准备,终究会失去。”于是他离开,隐居在宕山,不知所终。
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季真,明代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历史上以其深邃的政治见解和独特的诗文风格而闻名。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通过描述工之侨的经历,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误解的感慨。
《工之侨献琴》不仅是一首描绘琴艺的诗作,更是一篇深具哲理的寓言。诗中通过工之侨的故事,展现了艺术创作与世俗认知之间的矛盾。工之侨用心血和灵感制作的琴,因为不被视为古雅而遭拒,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艺术标准的狭隘及对古董的崇拜。而后,他通过伪装琴的方式成功得到认可,最终却因对世事的叹息而选择隐退。此情此景,折射出创作者内心对艺术真谛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艺术创作的艰辛、对美的追求以及世事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无奈与对真正艺术价值的思考。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