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山夜》

时间: 2025-07-29 16:25:38

诗句

更漏孤城迥,帘帷静夜长。

天高风送雁,月冷树浮霜。

晚菊差池绿,高桐次第黄。

晓来南国梦,不觉寄他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6:25:38

原文展示:

山夜 张耒 〔宋代〕 更漏孤城迥,帘帷静夜长。 天高风送雁,月冷树浮霜。 晚菊差池绿,高桐次第黄。 晓来南国梦,不觉寄他乡。

白话文翻译:

夜深了,孤城中的更漏声显得格外遥远,帘帷静静地垂着,夜显得格外漫长。 天空高远,风送来雁群的叫声,月光下,树木上仿佛浮着一层霜。 晚开的菊花颜色参差不齐地绿着,高大的桐树叶子依次变黄。 清晨醒来,梦见南国的景象,不知不觉间,思绪已飘到了远方。

注释:

  • 更漏:古代计时器,夜间通过滴水声报时。
  • 孤城:指偏远或孤立的城池。
  • 迥:远。
  • 帘帷:窗帘和帷帐。
  • 差池:不整齐,参差不齐。
  • 次第:依次,一个接一个。
  • 南国:指南方的地区。
  • 不觉:不知不觉。

诗词背景: 张耒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这首《山夜》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孤城、风雁、月霜、晚菊和高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的“更漏孤城迥”和“帘帷静夜长”直接点出了夜的深沉和孤寂,而“天高风送雁”和“月冷树浮霜”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增强了这种孤寂感。晚菊和高桐的变化,不仅描绘了季节的更替,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变化。最后两句“晓来南国梦,不觉寄他乡”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 首联“更漏孤城迥,帘帷静夜长”:通过更漏声的遥远和帘帷的静谧,描绘了夜的深沉和孤寂。
  • 颔联“天高风送雁,月冷树浮霜”:通过风送雁声和月下树霜的描绘,增强了夜的孤寂感,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变迁。
  • 颈联“晚菊差池绿,高桐次第黄”:通过晚菊和高桐的变化,描绘了季节的更替,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变化。
  • 尾联“晓来南国梦,不觉寄他乡”: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更漏孤城迥,帘帷静夜长”中的“更漏”与“帘帷”,“孤城”与“静夜”。
  • 拟人:如“月冷树浮霜”中的“浮霜”,赋予霜以动态,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异乡的孤寂和忧郁。

意象分析:

  • 更漏: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夜的深沉。
  • 孤城:象征孤立和远离家乡。
  • 风送雁:象征季节的变迁和远方的思念。
  • 月冷树浮霜:象征夜的寒冷和孤寂。
  • 晚菊和高桐:象征季节的更替和内心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更漏孤城迥”中的“迥”是什么意思? A. 近 B. 远 C. 高 D. 低
  2. 诗中的“月冷树浮霜”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3. 诗中的“晓来南国梦,不觉寄他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忧郁 C. 愤怒 D. 惊讶

答案: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夜晚的静谧和自然景物的变化。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山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夜晚的景象,但张耒的诗更多表达了孤寂和思念,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现了宁静和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山夜》。

相关查询

九日登九天阁三首 其三 九日泛楼船作军乐 九日登南台 其一 九日和愔仲兼寄寥志强志贻先询先 九日微冷 九日遂宁县郭西登高 九日姚伯子陈伯春陆无从张叔龙集斋中得风字 其一 九日碧溪太守秋巘别驾约会定林寺游玩座间因和碧溪之韵 九日洪少宰西岩袁都宪特丘放生小持船赋此却寄 九日香港太平山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爪牙之将 包含蹂的词语有哪些 告舌 倾心吐胆 血字旁的字 鲁儒 包含哽的词语有哪些 万里河山 齒字旁的字 用劝 言字旁的字 骚翁墨客 瑞露 双人旁的字 隶字旁的字 危第 狮子大开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