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6:32
山色偏宜暮,桐声小作秋。
人行溪侧畔,天在树梢头。
学懒真成懒,知休却得休。
遣愁愁不去,愁尽自无愁。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山景,山色在这个时刻显得特别宜人,桐树的声音轻轻地传来,仿佛预示着秋天的来临。诗人沿着溪边行走,抬头看到天边的树梢。诗人自我反省,发现学习懒惰真的成了懒惰,知道何时该休息就能真正地休息。虽然试图遣散心头的忧愁,但愁绪却依然难以消除,最终发现愁苦的尽头就是无忧无虑。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三大家”。他以诗风清新自然、言辞简练著称,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个人的情感。
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宁静,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内心情感的思考。
杨万里的《暮归》通过简单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首句“山色偏宜暮”便设下了一个温馨而宁静的场景,夕阳西下时,山的颜色特别迷人,似乎带着一种安详的气氛。接下来的“桐声小作秋”则通过声响引入了季节的变换,桐树的声音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人在溪边行走,观察自然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在“学懒真成懒,知休却得休”中,透出一种自嘲和对懒惰的无奈。最后两句“遣愁愁不去,愁尽自无愁”则深刻表达了人对情绪的挣扎与解脱,虽然试图摆脱忧愁,但心中的愁绪却依然存在,最终领悟到愁苦的尽头就是无愁无虑的境界。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思考,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尽管生活中有忧愁,但最终可以通过对自然的欣赏与自我的调节,达到一种无忧的境界。
《暮归》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桐声”象征着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诗人在溪边行走,反思了什么?
A. 自己的懒惰
B. 自然的美
C. 生活的意义
D. 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