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湖戏作示同游者》

时间: 2025-05-02 14:22:52

诗句

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2:52

原文展示:

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菡萏(荷花)散发着清香,画舸(画舸是装饰华丽的船只)在湖面上漂浮。你(使君)难道还会怀念扬州吗?即使把二十四桥下的明月换来西湖十顷的秋景,也不如西湖的美丽。

注释:

  • 菡萏:指荷花,古代常用来描绘夏日的美景。
  • 画舸:装饰华丽的船只,象征着富贵与风雅。
  • 使君:古代对朋友或客人的称呼,意为“您”。
  • 二十四桥:指扬州的二十四桥,是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
  • 十顷秋:指西湖秋天的美丽景色,十顷指广阔的湖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山水田园诗,倡导“诗以言志”,作品广泛传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游览西湖时,借景抒怀,表达对西湖的赞美和对扬州的怀念,反映了其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荷花和湖面上的船只,展现出一种清新而优雅的意境。首句“菡萏香清画舸浮”中,菡萏的香气与画舸的浮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湖景画面,仿佛让人置身于西湖之畔,感受到那份清幽与宁静。接下来的“使君宁复忆扬州”,则是对友人的询问,让人思考在如此美景面前,是否还会怀念扬州的景色。最后一句“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则是对两地风景的比较,表达了西湖的秋景之美是如此令人陶醉,以至于即使用扬州的明月来交换也显得不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往昔的怀念和不舍。诗中蕴含的情感真挚而细腻,使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菡萏香清画舸浮:这句描写了西湖的美丽,荷花的清香与华丽的船只在湖面上漂浮,形成了优雅的画面。
  2. 使君宁复忆扬州:向友人提问,面对西湖的美景,是否还会想念扬州,突显了西湖的吸引力。
  3.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用二十四桥的明月与西湖的秋景进行比较,强调西湖的秋天之美不可替代。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菡萏香清”与“画舸浮”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西湖的美景比作扬州的明月,用以衬托西湖的独特魅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扬州的情感割舍,体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菡萏:象征纯洁与美好,常与夏日的清新景色相联系。
  • 画舸:代表着富贵与闲适,体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二十四桥:典故,代表古代名胜,承载了文化与历史的厚重。
  • 秋景:象征着成熟与收获,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菡萏”指的是什么?

    • A. 荷花
    • B. 桃花
    • C. 梅花
    • D. 桂花
  2. 诗中提到的“二十四桥”位于哪个城市?

    • A. 西湖
    • B. 扬州
    • C. 北京
    • D. 南京
  3. “画舸”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富贵与风雅
    • C. 战争
    • D.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欧阳修《西湖戏作示同游者》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前者侧重于描绘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对比,后者则通过草原的生死轮回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欧阳修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浣溪沙 其二 浣溪沙十首 其十 成都和友人 浣溪沙 曩阅都肆丛册中,见桂未谷寄内诗笺,有帷月镫花二语。吟讽辄上口,或谓未谷集中无此诗也,词以纪之 浣溪沙(重阳后一日极目亭) 浣溪沙 浣溪沙 其二 浣溪沙慢 浣溪沙 巡防道中 浣溪沙 浣溪沙 衰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共枝别干 僥讦 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嗟慕 风尘物表 不知所言 长工 民穷国困 臼字旁的字 龠字旁的字 建之底的字 齿若编贝 斗字旁的字 魚字旁的字 朝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