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03
采莲(一作放歌行)
越溪女,越溪莲。
齐菡萏,双婵娟。
嬉游向何处,采摘且同船。
浩唱发容与,清波生漪涟。
时逢岛屿泊,几伴鸳鸳眠。
襟袖既盈溢,馨香亦相传。
薄暮归去来,苎罗生碧烟。
越溪的女子,越溪的莲花。
齐整的荷花,双双婀娜多姿。
嬉戏游玩向哪里去,采摘莲花且同乘一船。
高歌响亮,映衬着她的容颜,清波荡漾生起涟漪。
恰逢岛屿停泊,几对鸳鸯在此安眠。
衣襟袖子已经满溢,芬芳的香气也随之传扬。
薄暮时分归去,苎罗在烟雾中泛着碧绿的光泽。
李颀(约690年-751年),唐代诗人,字梦阮,号白羽,是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李颀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而著称,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冷暖。
《采莲》作于李颀游历江南时。此时正值盛夏,莲花盛开,正是采莲的最佳时节。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们在美丽的水乡嬉戏的快乐情景,反映了唐代繁荣的社会风貌。
《采莲》通过对越溪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们快乐的采莲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越溪女,越溪莲”引入,鲜明地将女子与莲花相互映衬,暗示了女子的美丽如同盛开的荷花。接下来的“嬉游向何处,采摘且同船”更是直接描绘了采莲的场景,让人感受到那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中间部分“浩唱发容与,清波生漪涟”则通过高歌的声音与清波的涟漪形成对照,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在“时逢岛屿泊,几伴鸳鸳眠”中,鸳鸯的意象增添了一层爱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最后两句“襟袖既盈溢,馨香亦相传”描绘了满载而归的愉悦,而“薄暮归去来,苎罗生碧烟”则带有一种淡淡的惆怅,表现出对自然景致的留恋与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描绘采莲的愉快场景,表达了对青春的向往与对自然美的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采莲》中的“越溪”指的是哪个地区?
诗中提到的“菡萏”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鸳鸳”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