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3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34:09
宿白盖峰寺寄僧
温庭筠
山房霜气晴,一宿遂平生。
閤上见林影,月中闻涧声。
佛灯销永夜,僧磬彻寒更。
不学何居士,焚香为宦情。
在山间的房子里,霜气晴朗,我在这里住了一宿,似乎平生的烦恼都得以释然。
窗外可以看到树林的影子,月光下可以听到山涧的流水声。
佛前的灯火照亮了漫漫长夜,僧人的磬声响彻了寒冷的更替。
不愿学习那些世俗之士,只愿焚香寄情于此。
此诗中提到的“焚香为宦情”可视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宗教与世俗之间的选择,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思想困惑和追求宁静的情感。
作者介绍:温庭筠(812年-866年),字飞卿,号清真,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词,尤其以“花间词”著称。他的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温庭筠晚年,正值他遭遇人生困境,心中对世俗事务的厌倦与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山寺的环境给予他灵感,使他写下这首反映内心宁静与世俗纷扰的诗。
《宿白盖峰寺寄僧》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间寺院,反映了作者对清修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厌倦。开篇“山房霜气晴”以清晨的霜气作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接着描绘窗外的林影和月中的涧声,增加了诗的意境,展现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诗的后半部分集中在对佛教生活的描绘上,“佛灯销永夜”与“僧磬彻寒更”两个句子通过声音与光影的对比,突显了夜的幽静与修行的严肃。而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屑与拒绝,选择焚香以寄托自己的情感,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哲学的反省,表现出温庭筠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是一首兼具艺术性与哲理性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宁静内心的追求,体现了温庭筠对人生的哲思与对清修生活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霜气”指的是什么?
“焚香为宦情”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诗中提到的“月中闻涧声”主要想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