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3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36:58
和平叔道傍竹
野田有修竹,丛疏饱於霜。
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岂无行路子,行路厌榛荒。
忽见此翠色,徘徊未能忘。
车马去何疾,回顾隔山冈。
在荒野的田野边,有一片修长的竹子,竹丛稀疏,饱受霜寒的侵袭。
周围缺少美丽的鸟儿,左右两边杂乱地生长着枯桑。
难道就没有行路的人吗?行路的人都厌倦了荒芜的荆棘。
忽然看到这片翠绿,心中徘徊,无法忘怀。
车马奔行到底有多快,回头望去,隔着山冈。
梅尧臣(1002-1060),宋代著名诗人,字宗道,号青溪,晚号梅溪。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关注民生、自然景色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竹子等植物。
此诗写于作者游历至竹林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描绘了荒凉的环境与竹子的生机形成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
《和平叔道傍竹》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梅尧臣通过竹子的描写,将自然环境与人心情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诗的开头便以“野田有修竹”引出主题,修竹的存在仿佛是诗人在荒野中寻找到的一丝生机,给人以希望和慰藉。
接下来,诗人描述周围环境的荒凉,“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荒芜的土地缺乏生气,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不禁感叹,难道就没有人经过这条路吗?这种对人类活动的思考,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忽见此翠色,徘徊未能忘”,在这片荒凉中,翠绿的竹子是突出的亮点,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一句“车马去何疾,回顾隔山冈”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追索与思考,仿佛在追忆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思索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歌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借竹子的坚韧与生机,传达出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中描写的主要植物是什么?
A. 榕树
B. 竹子
C. 枯桑
D. 荆棘
诗人通过什么来表达对环境的思考?
A. 车马
B. 竹子
C. 花朵
D. 风景
“岂无行路子”中“行路子”指的是什么?
A. 走过的人
B. 坐车的人
C. 看风景的人
D. 采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