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扫花游 吊徐仲可词丈》

时间: 2025-05-07 08:43:45

诗句

秋山冷眼,又倦旅重寻,薜萝深窈。

断鸿去早。

问湘潭𣶂记,白蘋愁老。

玉笥云封,未许青枫梦到。

夜窗皎。

剩剪烛旧题,悽满吟抱。

何事清会少。

几入社攒眉,赏花簪帽。

俊游尽扫。

甚仙源棹稳,碧桃开了。

故态销磨,宛识苏门曼啸。

渺芳草。

认年年、鹤归华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3:45

原文展示

扫花游 吊徐仲可词丈
作者:陈方恪 〔清代〕

秋山冷眼,又倦旅重寻,薜萝深窈。
断鸿去早。问湘潭记,白蘋愁老。
玉笥云封,未许青枫梦到。
夜窗皎。剩剪烛旧题,悽满吟抱。
何事清会少。几入社攒眉,赏花簪帽。
俊游尽扫。甚仙源棹稳,碧桃开了。
故态销磨,宛识苏门曼啸。
渺芳草。认年年鹤归华表。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山中,冷冷的眼光注视着,疲惫的旅人再次寻找那深邃的薜萝。
断鸿早已飞去,询问湘潭的记忆,却只剩下白蘋的愁苦。
玉笥被云遮住,未曾允许青枫带来梦境。
夜晚的窗前明亮,剩下的蜡烛照着旧题,心中满是悲伤的吟唱。
为什么清雅的聚会总是少呢?几次参加社团活动,却只是皱眉赏花、插帽。
俊秀的游玩已尽扫而空,难道仙源的船只依然平稳,让碧桃盛开?
往日的情态已然消磨,如今仿佛仍识得苏门的悠扬啸声。
渺小的芳草,认得年年鹤归于华表。

注释

  • 薜萝:一种藤本植物,象征幽深的环境。
  • 断鸿:指孤独的鸿雁,象征失去的故人或友情。
  • 湘潭:指湘江的潭水,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 白蘋:水中植物,常用来象征忧愁。
  • 玉笥:古代的酒器,这里引申为美好的回忆或梦境。
  • 青枫:象征着秋天的景致。
  • 俊游:指美好的游玩经历。
  • 苏门:指苏州的山门,寓意文人雅士的聚会与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方恪(约1630-1680),字元恪,号方恪,清代诗人,初为官员,后隐居,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兼具古雅与细腻。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尤其在抒情方面颇具深度。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作者通过描绘秋山景色和内心感受,以及对往昔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扫花游 吊徐仲可词丈》是一首充满秋日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秋山冷眼”,便以冷峻的自然景象引出旅人的倦怠,反映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诗中“断鸿去早”,让人联想到孤独的鸿雁,象征着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于岁月流逝的无奈。

随着诗句的深入,夜晚的孤灯映照出“剩剪烛旧题”的情景,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绪与感伤。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了个人情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映衬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渴望。

最后,诗中提到的“年年鹤归华表”,不仅是对故人归来的期待,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令人深思,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山冷眼:描绘秋天的山景,冷峻的眼光暗示着作者的内心状态。
  • 又倦旅重寻,薜萝深窈:旅途的疲惫与对深邃幽境的渴望。
  • 断鸿去早:孤独的鸿雁早已飞去,象征失去的友谊。
  • 问湘潭记,白蘋愁老:对湘潭的记忆与忧愁的象征。
  • 玉笥云封:美好的梦被云封住,暗示对美好记忆的渴望。
  • 夜窗皎:夜晚的明亮,映衬出孤独的心境。
  • 剩剪烛旧题:留下的蜡烛与旧题,表明内心的惆怅。
  • 何事清会少:对清雅聚会的感慨,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 几入社攒眉,赏花簪帽:参加社团活动的无奈与孤独。
  • 俊游尽扫:美好游玩的回忆已成为往事。
  • 甚仙源棹稳,碧桃开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期待。
  • 故态销磨:往日的情态已消磨殆尽。
  • 渺芳草: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渺小。
  • 认年年鹤归华表:对岁月流逝与友人归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蘋愁老”,将植物比作愁苦的心情。
  • 拟人:如“秋山冷眼”,给自然赋予情感。
  • 对仗:整首诗段落之间的对称与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秋天的感怀、对友人失去的思念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深刻反思,展示了一种孤独而又清雅的生活情怀,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山:象征着宁静与孤独。
  • 断鸿:孤独的象征,暗示对友人的思念。
  • 白蘋:忧愁的象征,反映内心的情感。
  • 玉笥:美好的回忆,象征对过往的珍惜。
  • 青枫:秋天的象征,暗示时光的流逝。
  • :象征高洁与长寿,表达对友人的期待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断鸿”指的是什么?
    A. 一只鸿雁
    B. 失去的友谊
    C. 秋天的景象
    D. 以上皆是

  2. “何事清会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聚会的期待
    B. 对人与人之间疏离的感慨
    C. 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陈方恪与李白的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描写与人生的思考,但陈方恪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常常表现出豪放与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性特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精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艺术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比红儿诗 其五十一 比红儿诗 其三十一 比红儿诗 其十八 比红儿诗 其十六 比红儿诗 其八 比红儿诗 车中偶成 江南道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髟字旁的字 望影揣情 王字旁的字 天体运行论 凉结尾的成语 物极将返 风禾尽起 玉字旁的字 耂字旁的字 猪卑狗险 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沤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搜的成语 希奇古怪 镸字旁的字 救全 春梦 持人长短 张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