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33:19
原文展示
《村行》
作者:姚揆 〔唐代〕
天淡雨初晴,游人恨不胜。
乱山啼蜀魄,孤棹宿巴陵。
影暗村桥柳,光寒水寺灯。
罢吟思故国,窗外有渔罾。
白话文翻译
天色渐淡,雨刚刚停下来,游人心中的失望无法用言语表达。远山中传来悲鸣,仿佛是蜀地的亡魂;孤舟在巴陵的水边停泊。村桥旁的柳树影子黯淡,水边寺庙的灯光显得冰冷。停下吟咏,思念故乡,此时窗外有渔网在水中漂泊。
注释
- 天淡:天色清淡,指天际的云彩稀薄。
- 雨初晴:雨刚刚停,天色开始放晴。
- 游人:指游玩的人,可能是诗人自己或与诗人同行的朋友。
- 恨不胜:心中的遗憾和失落难以承受。
- 乱山:山势险峻,形状各异。
- 蜀魄:指蜀地的灵魂,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孤棹:孤独的小船,象征孤独的漂泊。
- 巴陵:指的是巴陵地区,位于今湖南岳阳。
- 影暗:影子模糊,形容夕阳西下的景象。
- 光寒:光亮显得冷清,强调寺庙的寂静。
- 罢吟:停止吟咏。
- 渔罾:渔网,古时用来捕鱼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揆,唐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其诗歌作品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为主。
创作背景
《村行》创作于姚揆游历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景色的感受。诗作以清新淡雅的风格,描绘了游历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唐代人对故乡和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村行》是一首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乡村情景,展现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开篇“天淡雨初晴”,天色的变化与游人心情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彷佛暗示着游子的愁苦。接下来“乱山啼蜀魄”,不仅描绘了远山的轮廓,更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这里的“蜀魄”则意味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追思,远方的山水似乎都在呼应着他内心的孤独。
“孤棹宿巴陵”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氛围,孤舟在水边停泊,显得十分凄凉。接下来的“影暗村桥柳,光寒水寺灯”,更是将诗中的意境推向了极致,暗影与寒光交织,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冷寂。最后两句“罢吟思故国,窗外有渔罾”,诗人停下吟咏,思念故乡的情感愈发明显,窗外的渔网也成为了他思乡情怀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渲染,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乡愁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淡雨初晴:晴天的到来使得气氛变得清新,但游子内心却感到失落。
- 游人恨不胜:游子对实际景象的失望,无法用言语表达。
- 乱山啼蜀魄:远山的声音似乎在呼唤着故乡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思念之情。
- 孤棹宿巴陵:孤舟在巴陵水域停泊,突显游子的孤独与漂泊感。
- 影暗村桥柳:柳树的影子在村桥上显得模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
- 光寒水寺灯:水边寺庙的灯光显得冷清,象征着诗人的凄凉心境。
- 罢吟思故国:诗人停下吟咏,心中思念起故乡。
- 窗外有渔罾:窗外渔网的画面,象征着生活的单调与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游人恨不胜”,将游子的失落情感具象化。
- 对仗:如“影暗村桥柳,光寒水寺灯”,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山啼蜀魄”赋予山与灵魂情感,彰显思乡情怀。
主题思想
《村行》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游子的情感交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孤独。整首诗渗透着淡淡的哀愁,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淡:象征着清新与宁静。
- 游人:代表了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 乱山:象征着故乡的复杂情感。
- 孤棹:代表着孤独的旅途。
- 柳:常被视为思乡的象征。
- 灯:象征着希望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村行》的作者是谁?
-
诗中提到的“蜀魄”主要指代什么?
- A. 诗人的精神
- B. 亡灵
- C. 自然景象
- D. 游子的孤独
-
诗中哪些意象与思乡情感相关?
- A. 孤舟
- B. 村桥柳
- C. 渔罾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C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现了思乡情,但通过月光与床前的对比,体现了个人情感的孤独。
- 《登高》:通过登高望远,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村行》的个人思乡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