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1:20
酬吴季野见寄
作者:王安石 〔宋代〕
漫披陈蠹学经纶,
捧檄生平祗为亲。
闻道不先从事早,
课功无状取官频。
岂堪置足青冥上,
终欲回身寂寞滨。
俯仰谬恩方自歉,
惭君将比洛阳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学问和仕途的反思。诗中提到,自己漫无目的地学习,捧着奏章,心中只为亲朋好友而行。听说别人不早地从事而有所成就,自己却因没有功名而频频被官府任用。怎能忍受自己处于高空之上,心中却渴望回归到那孤寂的海滨。俯视仰望,感到自己受恩却心存歉疚,惭愧于君子之风,似乎与洛阳的人相比差得太远了。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其诗词以清新明快、气势磅礴著称。王安石倡导变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致力于政治改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安石被贬期间,表达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吴季野是他的友人,诗是在回应其来信,反映出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仕途的深刻反思。
王安石的《酬吴季野见寄》是一首反映个人内心感受与政治理想的作品。诗中以“漫披陈蠹学经纶”开篇,表明自己的学习状态是漫无目的而且缺乏实效的,暗含了对自身处境的不满和对仕途的失望。接着提到“捧檄生平祗为亲”,表现出他对亲友的忠诚和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虽然仕途不顺,但他依然心系亲友。
“闻道不先从事早”,这句则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那些不务正业、贪图个人利益的人反而能够早早获得成功,而自己却在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这种“课功无状取官频”的自我否定,展现了诗人深刻的自省与无奈。
而“岂堪置足青冥上”,则是对自己高位的无奈和孤独,表达了他内心渴望回到宁静生活的情感。最后的“俯仰谬恩方自歉,惭君将比洛阳人”,不仅流露出对朋友的愧疚,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中士人风范的向往,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自省意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思想反思,展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个士人的良知与责任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个人仕途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他作为士人的责任感和孤独感,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安石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亲友的思念
B. 对仕途的无奈与反思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B
“岂堪置足青冥上”中的“青冥”指的是什么?
A. 高空
B. 大海
C. 山峰
答案:A
诗人对“洛阳人”的态度是?
A. 羡慕
B. 嫉妒
C. 无所谓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酬吴季野见寄》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