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2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20:22
宿甑山
作者: 韩翃 〔唐代〕
山中今夜何人,
阙下当年近臣。
青琐应须早去,
白云何用相亲。
今夜在山中,谁人来此相伴?
当年在宫阙下的近臣,如今已不再。
青琐(青色的门锁)应该早早离去,
白云又有什么必要与我亲近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引用的典故,但提及的“阙下”暗示了古代士人对朝政的向往与失落,反映出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思考与感慨。
作者介绍: 韩翃(约公元730年—约公元790年),字维,号无为,唐朝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以山中夜景为背景,抒发对昔日荣华富贵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这首《宿甑山》通过描写山中夜晚的孤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首句“山中今夜何人”直接引入夜晚的环境,给人以一种孤独的感觉。接着“阙下当年近臣”则回忆起过去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左右逢源的情景,但如今身边已无昔日的亲近大臣,突显出诗人的失落与孤独。
“青琐应须早去”一句,暗示着诗人对过去的告别,体现了一种决绝的情感,而“白云何用相亲”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氛围,白云在这里成为一种无形的陪伴,却又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友情、地位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与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感,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阙下”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孤独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青琐”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与韩翃的山水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王维更多的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韩翃则强调了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