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句:诗三句》

时间: 2025-07-26 12:10:05

诗句

青山南,白石北,此地嵯峨人不识。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2:10:05

原文展示:

青山南,白石北,此地嵯峨人不识。

白话文翻译:

青山在南边,白石在北边,这里山势嵯峨,但却没有人来识得。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山:青色的山,通常指山的颜色和环境。
  • 白石:白色的石头,指山体或地面的石头。
  • 嵯峨: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 不识:不认识,指没有人了解或知晓。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具体的典故,但诗人通过描绘山水的景象,表达了孤独和对他人认知的渴望,这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兼具理性与感性,常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他经历政治风波、流放生活之时。诗中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深邃,字数虽少,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思。开篇以“青山南,白石北”描绘了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壮丽的气氛。这里的青山与白石不仅是地理上的描绘,更是一种心境的反映。青山象征着坚韧与永恒,白石则代表着纯洁与真实。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接下来的“此地嵯峨人不识”则转向一种孤独的情感,即便如此美丽的地方,却没有人来欣赏和理解。这种情感的转折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诗人似乎在呼唤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思索。无论是青山白石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的无知与忽视,都在苏轼的笔下交织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山南:描绘出自然的方向感,设定了背景。
  • 白石北:进一步丰富了地理信息,形成了对比。
  • 此地嵯峨:强调这里的壮丽与险峻,提升了景色的层次感。
  • 人不识:引入人对自然的无知,形成情感的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的前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青山与白石的意象运用,象征着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及对无知的无奈。它鼓励人们去关注身边的美,也隐含着对人性冷漠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坚韧、持久的自然力量。
  • 白石:象征纯洁、真实的质朴。
  • 嵯峨:强调自然的壮丽与险峻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山”位于哪个方向?

    • A. 北
    • B. 南
    • C. 西
    • D. 东
  2. “此地嵯峨人不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孤独
    • C. 快乐
    • D. 忧伤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诗歌与王维的诗相比,苏轼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而王维则更倾向于通过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哲理。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比梅 清明前二日,墙角白桃花为风雪损坏 比梅三绝 比梅三绝 比梅三绝 其一 长春堤 长春花 长春楼为休宁杨处士赋 长春瓢,奉同夏、杨二编修为九宫道人作 长春芍药同坐客赋 长春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千里送鹅毛 嗟咏 虎字头的字 閠字旁的字 包含倈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诵的词语有哪些 土壃 本乡本土 知音识趣 包含流的词语有哪些 品流 口字旁的字 博览古今 瓦字旁的字 观赏植物 六问三推 皿字底的字 云屯雾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