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5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51:42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
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
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仙游潭五首。潭上有寺三。
二在潭北,循黑水而上为东路,至南寺。
渡黑水西里余,従马北上为西路,至北寺。
东路险,不可骑马,而西路隔潭,潭水深不可测,上以一木为桥,不敢过。
故南寺有塔,望之可爱而终不能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开阔的平原,山坡上绿意盎然。突然看到一座孤独的塔,显得格外明亮,独自面对着混乱的山峦。心灵满足于幽静的探索,迎风而立,不禁感到震撼。原野的宽广如同大海,层层叠叠向东延伸。
在仙游潭中,有三座寺庙。两座寺在潭北,沿着黑水向上走可到达南寺。渡过黑水向西,沿着马路北走可到达北寺。东路险峻,无法骑马而过,而西路则是隔着潭水,潭水深不可测,上面放着一根木头作为桥,令人不敢轻易尝试。因此南寺的塔虽好看,却终究无法到达。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风格豪放、洒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诗中描绘了他在自然景观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震撼,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作者在贬谪过程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开篇的“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展现出辽阔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接着“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则突出了孤独的对比,带有一种孤高和不屈的精神。诗中以塔为象征,暗示着追求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尽管环境险恶,仍然向往着美好与宁静。苏轼在诗中通过对比与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诗中对地理位置的详细描述,一方面让人感受到探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景象中,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对理想与美的追求,尽管身处逆境,但仍然向往高远的境界和宁静的生活。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折射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孤塔”象征着什么?
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主要体现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黑水”指的是哪个方向的道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