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0:49
霁满江天,澄波摇空碧。
投巢暮鸦还,稳现背郭,半林斜日。
炊烟渐起茅屋角,墟畔有四五牧童横笛。
此时堪动乡里思,偏不见玉郎颜色。
想迁客。萦怀旧国。
望山重岭隔。甚处寻栖息。
况远边锋镝如交织。愁马蹄摧,归未得。
但泪痕沾血,湘妃庙前,昭君坟侧。
因思少日趋梁益。共醉度艳冶,花开绕陌。
杜鹃啼后,闻一院棠梨,风翻雨坼。
惊心魄。至今行役。
纵身在忍佳景虚掷。
在晴朗的江天上,碧蓝的波浪轻轻摇曳。
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飞回,半边林子在斜阳下显得宁静。
茅屋角落冒起炊烟,村边有四五个牧童在悠扬地吹笛。
此时此刻,最容易勾起对故乡的思念,却偏偏不见心中所想的那位君子。
我想起了那些被贬的客人,心中萦绕着对旧国的怀念。
远处的山峦重重叠叠,何处可以找到栖息之地?
况且边地的战事如同交织的箭矢,愁苦的马蹄声不断,归期未到。
只有泪痕沾湿了衣襟,湘妃庙前、昭君坟侧留有往日的痕迹。
我又想起往日的欢愉,和友人共醉花下,嬉戏在花开的路旁。
杜鹃啼鸣之后,院中棠梨花香,风雨交加,令人心神震撼。
至今在外漂泊,怎能忍受佳景虚度光阴。
汪东(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写故乡情怀与离别之思。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融入个人经历与历史典故。
《轮台子》创作于汪东游历他乡之际,因思乡之情与游子心境而作。诗中描绘了归乡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反映出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
《轮台子》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作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以“霁满江天”描绘了一个晴朗的江天景象,给人以宁静之感,而“炊烟渐起”则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温馨。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情感逐渐深沉,思念之情愈发浓烈。特别是“愁马蹄摧,归未得”一句,表达了对归乡无望的无奈与失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往昔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中“湘妃庙前,昭君坟侧”的典故,既增添了历史深度,又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最后,诗人以“纵身在忍佳景虚掷”结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整首诗气韵悠长,意境深远。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优美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轮台子》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汪东
D. 白居易
诗中“愁马蹄摧,归未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满足
D. 期待
诗中提到的湘妃庙和昭君坟象征着什么?
A. 富贵
B. 离别与思念
C. 快乐
D. 旅行
《轮台子》与《静夜思》均表达了思乡之情,但《轮台子》更关注于对故乡的生活描绘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而《静夜思》则通过简单的意象传达出浓烈的思乡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