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3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36:47
谒文公上方
作者:杜甫
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石门日色异,绛气横扶疏。
窈窕入风磴,长芦纷卷舒。
庭前猛虎卧,遂得文公庐。
俯视万家邑,烟尘对阶除。
吾师雨花外,不下十年馀。
长者自布金,禅龛只晏如。
大珠脱玷翳,白月当空虚。
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
久遭诗酒污,何事忝簪裾。
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
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
无生有汲引,兹理傥吹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秘的寺庙,寺中高大的树木遮蔽了视线,住在山中的僧人或许住得高低不一。石门前的阳光显得特别,缭绕的红气在树间横亘。幽静的道路上,风轻轻吹拂,长长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庭前卧着一只猛虎,仿佛让我得到了文公的庐舍。从这里俯瞰万家灯火,烟尘似乎在阶前消散。我师父住在雨花台外,已经有十多年了。长者自布金,禅龛却显得安静如初。大珠脱去尘埃,像是白月高悬,明亮而空虚。甫也是南北人,田地杂草丛生,几乎无人耕作。长久沉迷于诗酒之中,何以对得起自己的官位。王侯与蝼蚁,最终都将消逝于尘土之中。愿闻佛法的第一义,回归到心灵的初始。金篦刮去眼膜,价值重如百车之渠。无生有的道理,今天随口便能谈起。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代表作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等。
创作背景: 《谒文公上方》写于杜甫晚年,诗中反映出他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此诗是在他经历了乱世与困苦之后,仍对文化与精神追求的执着。
这首诗以灵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反映了杜甫内心的矛盾与追求。开头几句描绘了一个宁静隐秘的山寺,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让人读来倍感清新。随着情节的发展,诗人从对环境的描绘转向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现出他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去的怀念。
诗中的“庭前猛虎卧,遂得文公庐”,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象征着一种文化的追求与对文人精神的向往。紧接着,诗人自述与师长的关系,表现出他对师道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最后的几句,诗人以“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的哲理性总结,表达了对权贵与庸常的思考,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真理的渴望。整首诗透出一种清新而又沉重的哲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文人精神的追求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开,通过自然环境与社会现实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学思考,强调了文化与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庭前猛虎卧”中的“猛虎”象征什么?
A. 威严
B. 温柔
C. 自由
D. 孤独
杜甫在诗中表现出对哪种文化的向往?
A. 武将文化
B. 文人文化
C. 商人文化
D. 农民文化
诗中提到的“雨花外”的含义是?
A. 诗人的故乡
B. 一个隐秘的地方
C. 一个寺庙
D. 他的老师的居住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