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4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43:49
后游
作者:杜甫 〔唐代〕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曾经游玩过的地方的怀念,站在桥上再一次感慨时光的流逝。山河景色似乎在等待着游人,而花柳却没有私心,只是静静地开放。野外的湿润在薄烟中显得轻柔,沙滩上的阳光也显得迟缓。旅人的忧愁在此刻得到了缓解,但离开这里又该何去何从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无明显典故,但体现了游历与思乡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作广泛关注社会民生,描绘现实困境,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后游》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中表达了对过去安宁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困境的无奈。
《后游》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曾经宁静生活的向往。起初,诗人通过“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表达了对往日游览的怀念,仿佛在桥上再次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接着,诗人用“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来描绘自然的美好,山河似乎在等待游人,而花柳则毫无保留地展现它的美丽,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后面两句“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柔和与温暖,诗人仿佛在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然而,最后一句“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则把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诗人虽然在此刻的宁静中感到忧愁有所减轻,但离开这个令人怀念的地方又将去往何处,反映出游子的孤独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层层递进,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与人生的无常,体现了杜甫深刻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游历与怀念,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境遇的深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