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5:28
百舌鸣高树,弄音无常则。
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
百舌鸟在高大的树上鸣叫,声音欢快而变幻无常。
请问这声音为何令人烦恼,世俗之人并不崇尚沉默。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百舌”作为诗中意象,常见于古典文学中,寓意模仿和变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鸟的鸣叫通常象征自由、灵动和情感的表达。
作者介绍
郑愔,唐代诗人,生平信息较少,但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往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情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荣与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诗人以百舌鸟的鸣叫为引子,反映出对声音与沉默的思考。
诗中以“百舌鸣高树”为开篇,生动描绘了百舌鸟在高树上欢快鸣叫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自由和生动的气息。这种声音变化无常,恰如人生的多变与复杂。接着,诗人以“借问声何烦”引出对声音的思考,似乎在质疑为何人们对这种自由的声音会感到烦恼。最后一句“末俗不尚默”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观念的反叛,强调人们不应当崇尚沉默,而应当接受和欣赏生活中的声音与喧嚣。
整首诗通过百舌鸟的鸣叫,引发了对人类社会中声音、沉默与情感的深入探讨。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规则的反思,揭示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声音不仅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生命的象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声音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世俗观念的批判。诗人通过对百舌鸟鸣叫的描绘,传递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多样性的赞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百舌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由与变化
B. 沉默与安静
C. 忧伤与孤独
诗中提到的“弄音无常则”意指什么?
A. 声音是固定的
B. 声音变化多端
C. 人们不喜欢声音
“末俗不尚默”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崇尚沉默
B. 反对世俗观念
C. 喜欢安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