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6:04
诸葛武侯
恸哭杨颙为一言,
馀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
不是虚心岂得贤。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怀念和对人才的渴求。诗中提到杨颙的悲痛,意在强调一个人的言论可以影响许多人。如今的世道又有谁能传承这样的精神呢?即使是蜀汉、吴国、魏国这些地方的平庸之人,如果没有谦虚的态度,又怎能得到贤才呢?
杨颙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以人才著称。诗中提到他,意在表明一个人的言论和精神可以影响后人。诸葛亮则是蜀汉丞相,以智谋和忠诚著称,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怀念,表达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感慨。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杨颙的“恸哭”,引申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深情怀念。王安石在诗中不仅对蜀汉的庸碌之人表示了失望,也对当下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质疑在当今的环境中,像杨颙这样的贤人是否还能出现,表现了对社会人才短缺的忧虑。
诗中“区区庸蜀支吴魏”句,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对人才的渴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令人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情绪。最后一句“不是虚心岂得贤”,则是对当代人的警示,强调谦虚与学习的重要性。整首诗既有对历史的缅怀,又有对现实的批判,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贤者的追怀,表达了对人才匮乏的忧虑,以及对谦虚态度的重视,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王安石的“恸哭杨颙为一言”中,杨颙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区区庸蜀”意在表达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王安石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及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王安石更侧重于人才的缺乏与谦虚态度,而杜甫则更多关注国家的兴亡与民生疾苦。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