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茶岩》

时间: 2025-05-07 08:50:05

诗句

壑底云香不等雷,便携石鼎与俱来。

鹁鸠唤得西溪雨,顿得春从齿颊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0:05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茶岩

作者: 方岳 〔宋代〕


原文展示:

壑底云香不等雷,便携石鼎与俱来。
鹁鸠唤得西溪雨,顿得春从齿颊回。


白话文翻译:

在山谷底部,云雾缭绕,香气不必等到雷声来临,我便带着石鼎前来。
鹁鸠在鸣叫中唤来了西溪的春雨,瞬间春意便在我的嘴唇和齿间回旋。


注释:

  • :山谷。
  • :此处指云雾的香气。
  • 石鼎:古代用来煮水或炊饭的石制器具。
  • 鹁鸠:一种鸟类,常用作春天的象征。
  • 齿颊:嘴巴的两侧,指口腔。

典故解析:

“西溪”可能指代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灵动。鹁鸠的叫声传达了春雨的到来,暗示着春天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字彭寿,号岘峰,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寄托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作者在山中隐居生活期间,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渴望归隐、追求清净生活的情怀。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茶岩环境的深切体悟。开篇的“壑底云香不等雷”,以生动的意象引入,强调了云雾缭绕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幽静而清新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便携石鼎与俱来”,显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态度,石鼎既是实物的描写,也是隐喻他对生活本质的追求。

后两句“鹁鸠唤得西溪雨,顿得春从齿颊回”,通过鹁鸠鸣叫的画面,传达出春雨带来的生机,春天的气息在舌尖回旋,极富生活气息,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整首诗不仅写景,更寄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壑底云香不等雷”:在山谷底部,云雾缭绕,香气浓郁,令人陶醉,意指自然的美景无需等待雷声来临。
  2. “便携石鼎与俱来”:诗人带着石鼎而来,象征着对自然简单生活的向往。
  3. “鹁鸠唤得西溪雨”:鹁鸠的鸣叫声招来了西溪的春雨,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4. “顿得春从齿颊回”:春雨的滋润使得春意在口腔中回旋,象征着生机勃勃。

修辞手法

  • 比喻:云香与雷的比喻,强调自然的独特魅力。
  • 拟人:鹁鸠被赋予了呼唤的能力,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香: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美好。
  • 石鼎:象征简单的生活方式。
  • 鹁鸠: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西溪雨:象征滋润与生命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壑底云香”中的“壑”指的是:

    • A. 山谷
    • B. 河流
    • C. 沙漠
    • D. 森林
  2. “便携石鼎与俱来”中的“石鼎”主要象征:

    • A. 富贵
    • B. 简单生活
    • C. 文化传承
    • D. 战斗
  3. “鹁鸠唤得西溪雨”中,鹁鸠的叫声象征:

    • A. 怀旧
    • B. 春天的到来
    • C. 雨水的充沛
    •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方岳的《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茶岩》与王维的《终南山》均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方岳的诗更注重春天的生机,而王维则强调了山水的宁静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方岳诗文选》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青玉案 庚辰寒食,次贺东山韵 青玉案 其一 春夜张灯饮碧桃花下 青玉案 青玉案 自遣 青玉案·无肠可断听花雨 青玉案·柳阴花底春将半 青玉案 饯李州判为鄞县监病假摄政归 青玉案 青玉案 蒋剑人填词图 青玉案(再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母字旁的字 雾隐 悒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秃宝盖的字 包含轰的词语有哪些 梧凤之鸣 貝字旁的字 包含丁的成语 齿牙馀慧 抓心挠肝 斗牙拌齿 中丹田 成器 奁田 尸字头的字 硕果仅存 卝字旁的字 翼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