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0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04:56
田圃如燔木叶黄,火轮从早出扶桑。
伫观罪已侔汤德,更愿求言举汉章。
冤死岂能无孝妇,当烹应复有弘羊。
可怜野老吞声哭,此意何由达上苍。
田野像焚烧的枯叶一样发黄,火轮(太阳)从早晨就升起在扶桑(东方)。
我伫立观看,感叹灾难的严重,心中渴望能找到贤明的言辞来呼唤汉朝的美德。
冤屈而死的人是否就没有孝顺的妻子呢?即使被烹杀,仍然会有像弘羊那样的忠臣。
可怜的乡野老人默默哭泣,这种苦痛又如何能够诉说到上天那里呢?
李吕,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频繁的时期。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此诗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正值乾旱和饥荒严重影响农田和百姓生活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干旱带来的惨状,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以及对社会不公和民众苦难的关心。
《忧旱》是一首表现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民众苦难的关怀。开头的“田圃如燔木叶黄”以鲜明的视觉描绘出干旱带来的凋零,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同时,诗人借用“火轮”象征太阳的强烈和无情,暗示着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生存的希望愈发渺茫。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对历史贤德的回顾,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希望能有贤明的言辞来唤起人们的良知与责任。这种历史的反思不仅是一种对当下的控诉,更是在呼唤人们的觉醒。
而后两句则用“冤死岂能无孝妇”和“可怜野老吞声哭”这对比,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无力感,尤其是那些在灾难中无声哭泣的普通百姓。诗的最后一句以疑问句结束,更加突显出诗人对天命的无奈与悲愤。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深思,体现了李吕对现实的敏感与责任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对社会不公与人性道德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因干旱而充满苦难的社会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困境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诗中“田圃如燔木叶黄”描绘了什么场景?
“火轮”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弘羊”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