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0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0:32
庐山俯长江,秀色摩青天。
招提选胜地,好景相属连。
东林最幽旷,殿阁含飞烟。
馨香满天下,无如远公莲。
社客方散后,零落七百年。
之人远同调,绿绮非丝弦。
不可倾耳授,但许心相传。
迷津苦难渡,人以师为船。
法鼓忽雷震,此事非偶然。
何时穿蜡屐,问法浮云边。
庐山俯视着长江,秀丽的景色直抵青天。
在这招提的胜地,优美的景色交相辉映。
东林最为幽静广阔,殿阁中飘着缭绕的烟雾。
世间的馨香四溢,无人能比远公的莲花。
社客刚刚散去,已过去七百年。
那些人虽然远去,却与我同声同调,
琴声如绿绮般美妙,非丝弦所能比拟。
不可只倾耳倾听,唯有心灵相传。
迷津难以渡过,人们以师为舟。
法鼓突然震响,这并非偶然之事。
何时穿上蜡屐,去问法理在浮云之边。
陈瓘(约1070-1130),字希言,号止庵,宋代诗人、书法家。生于南宋时期的一个文人家庭,曾任职于地方官府,深受当时文人的尊敬。其诗风以清新婉约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
《庐山诗二首》是陈瓘在庐山游历时写下的诗作,表达了他对庐山景色的赞美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庐山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诗中的情感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自然美景以及人文精神,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开篇以“庐山俯长江,秀色摩青天”引入庐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壮观。诗中提到“东林最幽旷,殿阁含飞烟”,表现了东林寺的清幽与宁静,反映出一种心灵的寄托。
“馨香满天下,无如远公莲”一句,既赞美了自然之美,也提及了历史上的高僧,标志着人们心中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追随。后面的“迷津苦难渡,人以师为船”则进一步引申为对人生的反思,暗示人生旅途中的艰险与困境,表达了对师长的依赖与尊重。
整首诗在描绘优美山水的同时,融入了哲理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人们内心的追求与对智慧的渴望,充分展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庐山俯长江,秀色摩青天。
描述庐山高耸入云,俯视长江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山水的雄伟。
招提选胜地,好景相属连。
指庐山的寺庙和风景交相辉映,形成了美丽的自然胜地。
东林最幽旷,殿阁含飞烟。
强调东林寺的宁静与幽深,殿阁上升起的烟雾更增添了神秘感。
馨香满天下,无如远公莲。
赞美远公的莲花,象征清净、高尚,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社客方散后,零落七百年。
表达社客散去后的寂寞,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
之人远同调,绿绮非丝弦。
提到古代文人之间的美妙琴声,强调人们的心灵相通。
不可倾耳授,但许心相传。
说明真正的智慧不能仅靠耳闻,必须用心去领悟。
迷津苦难渡,人以师为船。
人生的道路如同渡过艰难的水道,师长是我们渡过困境的依靠。
法鼓忽雷震,此事非偶然。
法鼓的声音如雷,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觉醒与启示。
何时穿蜡屐,问法浮云边。
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想要穿上蜡屐,去探寻更深的法理。
整首诗围绕庐山的自然美与人生哲理展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美好的景色与哲理,传达了心灵的追求与对智慧的渴望,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精神寄托的向往。
庐山俯视着哪条河流?
A. 黄河
B. 长江
C. 珠江
诗中提到的“东林”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座寺庙
C. 一条河流
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应该如何获得?
A. 倾耳聆听
B. 用心相传
C. 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