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56:57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
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
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
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
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
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
唐之末路是已。
(唐之末路是已 一作:矣)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2:56:57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唐之末路是已一作矣
洛阳位于天下的中心,凭借崤山和渑水的险阻,地处秦陇的咽喉,赵魏的交通要道,是四方必争之地。天下太平则罢,一旦有战事,洛阳必定首先受到战火。因此我曾说洛阳的兴衰,是天下治乱的征兆。在唐朝贞观和开元年间,公卿贵族在东都洛阳建造了许多府邸,号称有上千座。到了乱世,接着是五代的残酷战乱,那些池塘竹树,被兵车践踏,变成了废墟。高大的亭台楼阁,被战火焚烧,化为灰烬,与唐朝一同灭亡,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因此我曾说园林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征兆。天下的治乱,可以通过洛阳的盛衰来观察,而洛阳的盛衰,可以通过园林的兴废来判断。那么我写这篇《名园记》,难道是徒劳无功的吗?唉!那些公卿大夫在朝廷中任职,放纵个人的私欲,忘记了天下的治理,想要退隐享受这种乐趣,可能吗?唐朝的末路就是这样。
作者介绍: 李格非(约1045-1105),字文叔,北宋文学家,是李清照的父亲。他以文学和政治才能著称,曾任翰林学士,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文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格非在洛阳观察到园林的兴废,感慨洛阳的盛衰与天下的治乱紧密相关,从而反思公卿大夫的责任和历史教训。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园林兴废的描写,反映了洛阳乃至整个天下的盛衰变迁。李格非以洛阳为中心,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历史变迁相结合,指出洛阳的兴衰是天下治乱的征兆。他通过对唐朝盛世的回忆和对五代战乱的描述,强调了园林的兴废与洛阳盛衰的密切关系。诗中的“呜呼”表达了对公卿大夫忽视天下治理,只顾个人享乐的悲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变迁的反思,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园林兴废的描写,反映了洛阳乃至整个天下的盛衰变迁,强调了园林的兴废与洛阳盛衰的密切关系,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格非认为洛阳的盛衰与什么有关? A. 天下的治乱 B. 园林的兴废 C. 公卿大夫的责任 D. 地理位置
诗中提到的“贞观开元”是指哪个朝代的盛世?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李格非在诗中提到的“五季”是指哪个时期? A. 五代十国 B. 春秋五霸 C. 战国七雄 D. 三国鼎立
诗中提到的“丘墟”和“灰烬”分别指什么? A. 废墟和灰烬 B. 山丘和灰烬 C. 废墟和山丘 D. 灰烬和废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