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0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6:21
谁能淮上静风波,
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
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
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著绯军司马,
男儿官职未蹉跎。
谁能在淮水之上安静地度过风波?听闻河东将会有这样的科举考试。不仅仅是文词能够用来奏记,定会以谈笑来化解战争的冲突。被泥土埋没的剑戟终究难以长久存在,水中借助蛟龙的力量则能更为广泛。四十岁便身穿红绯衣的军司马,男儿的官位并未因此而耽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民生疾苦与社会现实。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从早期的豪放到后期的沉郁,逐渐形成了“白话诗”的雏形。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李六景贺任河东令而作。李六景是白居易的朋友,此时他刚被任命为河东的军司马。诗中表达了对李六景前途的祝贺和对他能在军政上有所作为的期望。
白居易的这首诗展现了他对朋友的深切祝福与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政治局势的敏感和思考。开头两句,通过“谁能淮上静风波”引入,引发读者对安宁的思考,淮上风波象征着动荡不安的局势,而河东则是即将迎来变革的地方。此时的李六景正在面临新的机遇,诗人借此表达对河东未来的期待。
第三、四句则描绘了一个更为理想的局面:文词不仅仅是奏记的工具,更能以轻松的方式化解冲突。这样的表达不仅体现了白居易对时局的洞察,也反映出他对友人能力的认可和信任。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使用比喻,指出传统的战争工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难以立足,而依靠蛟龙的水之力量则表明了变化的趋势和希望。这里面的意象富有深意,象征着借助外力或新思路来解决问题。
最后两句,诗人以李六景的年龄和官职作结,强调了他仍有大好的前程,未曾蹉跎,让整首诗在祝贺的同时,带有鼓励和激励的意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贺与期望,寄托了对未来政治局势的思考与展望。诗人希望李六景能够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展示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六景被任命为哪个地区的军司马?
A. 淮上
B. 河东
C. 唐朝
D. 志向
诗中提到“泥埋剑戟”象征什么?
A. 战争的结束
B. 大胜利
C. 衰败的象征
D. 未来的希望
诗中“水借蛟龙”象征什么?
A. 依靠强大的力量
B. 传统的战争工具
C. 书信的传递
D. 友谊的深厚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