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书案上三种梅三首》

时间: 2025-05-06 02:37:30

诗句

翠袖佳人倚竹诗,昔人比兴乃陈辞。

我今顾欲求真相,绿萼梅花并竹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7:30

原文展示:

翠袖佳人倚竹诗,昔人比兴乃陈辞。我今顾欲求真相,绿萼梅花并竹枝。

白话文翻译:

一位身着翠绿衣袖的佳人倚着竹子吟诗,古人用比兴手法表达情感已是陈旧的言辞。我现在却想要探求事物的真实面貌,绿萼梅花和竹枝并立。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袖:指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穿着绿色衣裳的女子。
  • 佳人:美丽的女子。
  • 倚竹:倚靠在竹子上,形容女子姿态优雅。
  • 比兴: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
  • 陈辞:陈旧的言辞,指过时的表达方式。
  • 绿萼:绿色的花萼,这里指绿萼梅花。
  • 并竹枝:与竹枝并立,形容梅花与竹子相伴。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具体典故,但“昔人比兴乃陈辞”可能暗指古代文人常用比兴手法创作诗歌,而这种手法在当时可能已被视为传统或陈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与韩淲并称“上饶二泉”,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可能是在观赏梅花与竹子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传统诗风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冬日的清晨,作者在庭院中看到梅花与竹子并立,心生感慨,遂作此诗。诗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真实追求,以及对传统诗歌表达方式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翠袖佳人倚竹”的描绘,展现了优雅的女子形象,同时引出对传统诗歌表达方式的反思。诗中“昔人比兴乃陈辞”一句,表达了对传统诗风的批判,认为古人的比兴手法已显得陈旧。而“我今顾欲求真相”则表明作者追求的是对自然之美的真实感受,而非传统的象征和比喻。最后一句“绿萼梅花并竹枝”,以梅花与竹子的并立,象征着自然之美与真实感受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纯粹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传统诗风的反思和对自然之美的真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袖佳人倚竹诗”:描绘了一位身着翠绿衣袖的佳人倚着竹子吟诗的场景,展现了女子的优雅和诗意。
  2. “昔人比兴乃陈辞”:指出古人常用的比兴手法已成为陈旧的言辞,表达了对传统诗风的批判。
  3. “我今顾欲求真相”:表明作者追求的是对自然之美的真实感受,而非传统的象征和比喻。
  4. “绿萼梅花并竹枝”:以梅花与竹子的并立,象征着自然之美与真实感受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纯粹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翠袖佳人”比喻女子,“绿萼梅花”比喻梅花。
  • 象征:“并竹枝”象征自然之美与真实感受的结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传统诗风的反思和对自然之美的真实追求。通过对比传统诗风和自然之美的真实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纯粹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袖:象征女子的优雅和诗意。
  • 绿萼梅花:象征自然之美。
  • 并竹枝:象征自然之美与真实感受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翠袖佳人”指的是什么? A. 一位身着翠绿衣袖的女子 B. 一位身着翠绿衣袖的男子 C. 一位身着翠绿衣袖的老人 答案:A

  2. 诗中“昔人比兴乃陈辞”表达了对什么的批判? A. 自然之美 B. 传统诗风 C. 现代诗风 答案:B

  3. 诗中“绿萼梅花并竹枝”象征什么? A. 自然之美 B. 传统诗风 C. 自然之美与真实感受的结合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对旧地的怀念,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对比:

  • 赵蕃的《书案上三种梅三首》与王安石的《梅花》都以梅花为题材,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对自然之美的真实感受,而王安石的诗则更注重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吴姬曲 其一 船上歌 剑歌行次韵 白云歌为李紫□作 满目青山轩 楚汉两城 冀州道中 村居(四首选二) 墨萱图·其一 白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奇特 台光 行字旁的字 黹字旁的字 屮字旁的字 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肉字旁的字 金石之言 解甲休士 包含阴的成语 水陆杂陈 折文旁的字 车驾 栉沐风雨 株连蔓引 文字狱 挥戈退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