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4:28
梅尧臣《依韵和昭亭山广教院文监大士喜予往还》
山暖春烟重,林昏古寺藏。
鸡流过晓涨,岭树见新行。
马去侵云迹,风来袭野芳。
禅衣频斗薮,蜡屐莫趋跄。
飞鼠时过掷,饥禽或下颃。
凭栏何所适,望堞正相当。
捧膳溪童絜,衔花鹿女香。
登临无险绝,不偎畏岩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林的美丽景象。
温暖的春风笼罩着山野,烟雾弥漫,古老的寺庙隐匿在林间。
清晨时分,鸡鸣声中,水面逐渐上涨,山岭上的树木显得格外新绿。
马儿在云雾中行走,春风带来了田野的芬芳。
禅衣常常在草丛中打斗,木屐在路上行走时小心不跌跤。
飞鼠偶尔在空中掠过,饥饿的鸟儿也时不时降落觅食。
我凭栏而立,不知去向何处,远望山堞正好相当。
溪边的童子捧着美食,鹿女衔着花香而来。
登高望远并没有什么危险,不必畏惧险峻的岩墙。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禅意生活,体现了道家与佛教的合一思想,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自号香溪居士,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山水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宋代,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春日的气息,写下此诗以表达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梅尧臣的《依韵和昭亭山广教院文监大士喜予往还》是一首描绘春日山林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其内心的平和安宁。诗中通过描写温暖的春风、清晨的鸡鸣、山岭的树木等,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每一句都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哲思,诗人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山林之美的赞美。
诗的开篇“山暖春烟重,林昏古寺藏”,以“暖”与“重”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春日的温暖与大自然的生机。而“鸡流过晓涨”则通过清晨的鸡鸣声,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气息。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马去侵云迹,风来袭野芳”表现出自然界的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巧妙,既有动物的描绘,如“飞鼠时过掷,饥禽或下颃”,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理解。最后几句“捧膳溪童絜,衔花鹿女香”则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的甜美结合,形成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美好的思考。通过描写春日的山林,展现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写的季节是哪个?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鸡流过晓涨”中的“流”是指什么?
A. 流动的水
B. 鸡鸣声
C. 鸡的动作
D. 雨水
诗中提到的“蜡屐”是什么?
A. 一种帽子
B. 一种鞋子
C. 一种衣服
D. 一种食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维的诗均写自然,但梅尧臣更注重春日生机与生活的气息,而王维则在秋夜中体现出孤独与寂静的美感,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