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庚戍正月三,约同舍游西湖十首》

时间: 2025-05-04 00:16:51

诗句

上竺诸峰深复深,一重一掩翠云衿。

只言人迹无来路,动地锺声与梵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6:51

原文展示

上竺诸峰深复深,一重一掩翠云衿。只言人迹无来路,动地锺声与梵音。

白话文翻译

在高耸的竺山上,山峰层叠,深邃而又深邃,一座座山峰一重重地遮掩着青翠的云雾。只说这里没有人迹通往的路,唯有那震动大地的钟声和佛教的梵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

  • 上竺:指的是竺山,即佛教寺庙所在的山。
  • 诸峰:多座山峰,指景色的层次感。
  • 翠云衿:形容青翠的云雾,像披在山上的衣衫。
  • 人迹:人走过的痕迹。
  • 动地锺声:指寺庙中的钟声,响亮而悠远。
  • 梵音:佛教经文的吟诵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著称,常常描写山水、田园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和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庚戍年正月,正值春季,诗人与友人约游西湖,表达了他对西湖美景和宁静氛围的赞美。诗中蕴藏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迹罕至之地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庚戍正月三,约同舍游西湖十首》通过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上竺诸峰深复深”以“深”字强调山峰的层次与深邃,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着“只言人迹无来路”点明此地的清幽,似乎与世隔绝,给人一种逃避尘世喧嚣的感觉。而“动地锺声与梵音”则将自然景色与佛教文化结合,令人感到心灵的宁静。全诗通过对比人迹与自然的空灵,展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与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竺诸峰深复深:竺山上的山峰层层叠叠,显得格外深邃。
  • 一重一掩翠云衿:每一座山峰都像是重重叠叠地掩盖着青翠的云雾。
  • 只言人迹无来路:只说这里没有人来过的痕迹,显得格外清幽。
  • 动地锺声与梵音:震动大地的钟声与佛教的梵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深复深”与“一重一掩”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翠云衿”将云雾比作衣衫,生动形象。
  • 夸张:“动地锺声”强调钟声的宏大与震撼。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宁静的佛教文化,表达了对自然清幽之地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竺山:象征着高洁与宁静的佛教文化。
  • 山峰:代表着自然的雄伟与永恒。
  • 云雾:象征着变化与无常。
  • 钟声: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沉静的智慧。
  • 梵音:象征着佛教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竺山”主要代表什么?

    • A. 高耸的山峰
    • B. 清澈的湖泊
    • C. 繁华的城市
    • D. 荒凉的沙漠
  2. “动地锺声与梵音”中,“梵音”最可能指什么?

    • A. 风声
    • B. 佛教的吟诵声
    • C. 鸟鸣
    • D. 水声
  3.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 A. 对自然的无所谓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 C. 对自然的恐惧
    • D. 对自然的嘲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苏轼:两位诗人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杨万里的作品更偏向于宁静幽深的哲思,而苏轼的作品则充满了豪放与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蕙兰芳(赣州推厅新创池亭、画桥,时宴其中,今小春舞。小春乃吾家小妓也) 浣溪沙(荼コ) 浣溪沙(水仙) 浣溪沙 望江南 南乡子(宁都登楼) 渔家傲(戎酒) 渔家傲(再过兴国) 法曲献仙音 隔浦莲近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笨作 辵字旁的字 杀矢 戒舟慈棹 香字旁的字 包含蔼的词语有哪些 鼓谏 包含尊的成语 肀字旁的字 言笑嘻怡 较准 瓦字旁的字 五斗折腰 牛字旁的字 留侯 大发雷霆 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疾之如仇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