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3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3:20
卓然精明念不起,兀然灰槁照不灭。
方定之时慧在定,定慧寂照非两法。
妙湛总持不动尊,默然真入不二门。
语息则默非对语,此话要将周易论。
诸方人人把雷电,不容细看真头面。
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
这首诗表达了禅宗的深邃思想。开头两句意指,真正的聪明才智是无法用心去想念的,然而即使处于枯萎的状态,内心的光明却不会消逝。接着,诗人指出,心定时智慧便会显现,定与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接下来的几句强调了“妙湛”和“总持”这两个境界,说明真正的理解是沉默的,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其后提到,许多人在讨论时像雷电般激烈,却无法看到事情的真相。最后一句则暗示,要想深入了解“妙湛”和“总持”,还需要向江东的三语掾请教。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词均有极高的成就,尤其以豪放的词风著称。苏轼的作品多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在佛教禅宗思想上的探索与领悟。此时的苏轼经历了许多波折,心态愈加沉静,开始对人生的本质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妙湛”和“总持”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探讨,体现了苏轼对人生、智慧与内心平静的深刻理解。诗中以“卓然精明”开篇,强调真正的智慧并非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心的一种状态。接着,诗人提到“方定之时慧在定”,即当内心达到安定时,智慧便会自然显现。
在诗的中段,苏轼通过“妙湛”和“总持”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禅宗境界的体验,强调了沉默与内观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理解是超越语言的,反映了禅宗“默照”的特征。
最后,诗中提及许多人在争论中如同雷电般激烈,却未能触及事物的真相,展现出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冷静与洞察。他希望能通过对话进一步了解更深的道理,这也表明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与谦逊。
整首诗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追求。
整首诗探讨了内心的安定与智慧的关系,强调了内观与沉默的重要性,体现了苏轼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追求。
诗中“卓然精明念不起”的意思是:
A. 真正的智慧难以通过思考获得
B. 聪明的人总是在思考
C. 精明的人才是成功者
D. 值得追求的智慧
“定慧寂照非两法”中“定慧”指的是:
A. 安静与智慧的结合
B. 心灵的迷茫
C. 争论与安静
D. 语言与沉默
苏轼提到的“江东三语掾”是指:
A. 一种智慧的象征
B. 需要请教的人
C. 诗中的意象
D. 一种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