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4:58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作者: 贯休 〔唐代〕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门前静悄悄,稻谷的香气飘散,山家的烟火在春雨后显得格外明亮。
庭院里的花朵朦朦胧胧,水声潺潺,小孩在树上哭着要莺鸟来。
水香的池塘边,黑色的蒲草郁郁葱葱,鸳鸯和鸂鶒悠然地生活着,宛如家禽。
前村后垄的桑树和柘树长得茂密,东邻西舍之间没有相互侵扰。
蚕娘在溪边洗涤茧子,牧童在溪水边吹笛,和衣而浴。
山翁一再留我住宿,笑着指着西坡的瓜豆已经成熟。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字汝弼,号希声,号称“贯山人”,其诗以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著称,常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恬静的山乡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理想的追求与向往,反映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
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以其清新自然、细腻入微的描绘,展现了山乡春天的宁静与美好。诗的开头通过“柴门寂寂”和“黍饭馨”两句,奠定了诗的基调,给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庭院的花朵、小孩的嬉闹以及池塘的风光,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春日的乡村画卷。
诗中用“鸳鸯鸂鶒如家禽”来形容水禽的悠然自得,增添了生活的闲适感,而“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则展示了村庄的和谐美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后,山翁的招待更是体现了人情的温暖与乡土的亲切。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体现了隐逸者对自然的深切感受。贯休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令人感到心灵的宁静与舒畅。
逐句解析:
柴门寂寂黍饭馨:门前的柴门安静,空气中弥漫着黍米饭的香味,描绘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生活氛围。
山家烟火春雨晴:山中的人家,春雨过后,炊烟袅袅升起,象征着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庭花蒙蒙水泠泠:庭院里的花朵微微朦胧,水声潺潺,营造出一种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小儿啼索树上莺:孩子在树上哭闹,向莺鸟索要,表现了孩童的天真与活泼。
水香塘黑蒲森森:池塘水香,黑色的蒲草茂密,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
鸳鸯鸂鶒如家禽:鸳鸯和鸂鶒就像家禽一样自在,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
前村后垄桑柘深:前村后垄的桑树和柘树长得茂密,显示出乡村的富饶。
东邻西舍无相侵:东邻西舍之间和谐相处,没有相互侵犯,反映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蚕娘洗茧前溪渌:蚕农在溪边洗涤蚕茧,展现了农忙的场景。
牧童吹笛和衣浴:牧童在穿衣的情况下洗澡,表现出一种田园生活的闲适和自然。
山翁留我宿又宿:山中的老人一再邀请我留下来住宿,表现了乡村的热情。
笑指西坡瓜豆熟:老人笑着指着西坡的瓜豆已经成熟,象征着丰收的喜悦。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展现了春天的生机、自然的和谐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中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珍视与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黍饭”指的是什么?
A. 米饭
B. 粟米饭
C. 面包
D. 粽子
填空题: 诗中描绘的“前村后垄桑柘深”表现了乡村的与。
判断题: 诗中“小儿啼索树上莺”表达的是孩子在哭泣的情景。
对 / 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中杂诗》与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均描绘田园风光,但王维更注重境界的哲理性,而贯休则侧重生活的细腻与温馨。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融入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贯休则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 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在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