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夜对雪寄杜使君》

时间: 2025-05-01 10:15:56

诗句

片片含天意,纷纷势莫拘。

洒于诸瑞后,忧恐一冬无。

鹤凚声偏密,风焦片益粗。

冷牵人梦转,清逼瘴根徂。

扫径僧倾笠,为诗士弃炉。

桥高银螮蝀,峰峻玉浮图。

盈尺何须问,丰年已可□。

遥思郢中曲,句句出冰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15:56

原文展示:

夜对雪寄杜使君
片片含天意,纷纷势莫拘。
洒于诸瑞后,忧恐一冬无。
鹤凚声偏密,风焦片益粗。
冷牵人梦转,清逼瘴根徂。
扫径僧倾笠,为诗士弃炉。
桥高银螮蝀,峰峻玉浮图。
盈尺何须问,丰年已可期。
遥思郢中曲,句句出冰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雪的感受和思考。片片雪花似乎含有天意,纷纷飘落却不受拘束。洒落在吉祥的事物之后,忧虑着这一冬不再有雪。鹤的叫声变得异常清晰,狂风将雪片吹得更加粗糙。寒冷的天气牵动着人们的梦境,清冷的空气逼近了病根。扫除小径的僧人倾斜着斗笠,诗人为了创作而放弃炉火。高高的桥上有银色的雪堆,巍峨的山峰如同玉制的浮图。尺幅之内何必再问,丰收的年景已然可期。遥想郢中悠扬的曲调,句句似从冰窖中流出。

注释:

  • 片片:形容雪花的数量和状态。
  • 天意:指自然的意图或神灵的旨意。
  • :吉祥的象征。
  • :古音“ling”,指鹤的叫声。
  • :指瘴气,常用来形容有害的气候或环境。
  • 螮蝀:意为雪,形容雪如同银色的覆盖物。
  • 盈尺:指短短的距离,表示不需要再询问。
  • 郢中曲:郢是古地名,曲指音乐或诗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冬季,正值大雪纷飞之时,诗人以雪为切入点,表达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作品可能是在寄托给友人杜使君时所作,寄情于雪,感慨人生的无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雪为主题,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哲理思考。诗的开头用“片片含天意”引出雪的神秘感,接着通过雪的纷飞表现出自然的随性与不可捉摸。作者将雪与忧虑结合,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尤其是对寒冬将至的恐惧。后面几句中,鹤声的清晰与风的狂暴形成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脆弱。诗中提到的“扫径僧倾笠”,则以僧人的淡泊与诗人的执着相呼应,反映出对创作的追求。高桥上的银雪和巍峨的山峰描绘出一种壮美的自然景观,最后的“盈尺何须问”则是对未来丰收的期待,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整首诗在细腻描写与深刻思考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使读者在感受雪的美丽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自然与命运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片片含天意”——描绘雪花的来临,暗示其背后蕴含的自然法则。
    2. “纷纷势莫拘”——雪花飘落不受束缚,象征自由。
    3. “洒于诸瑞后”——雪洒落在吉祥事物上,寄托美好愿望。
    4. “忧恐一冬无”——忧虑没有冬雪,反映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5. “鹤凚声偏密”——鹤鸣声清晰,象征寒冷的环境。
    6. “风焦片益粗”——风将雪片吹得更大,表现自然的威力。
    7. “冷牵人梦转”——寒冷的天气影响人们的梦境,象征内心的变化。
    8. “清逼瘴根徂”——清冷逼近病根,暗示人心的脆弱。
    9. “扫径僧倾笠”——僧人倾斜斗笠,表现了淡泊的生活态度。
    10. “为诗士弃炉”——诗人为了创作放弃温暖,表现追求。
    11. “桥高银螮蝀”——描绘雪覆盖的桥,表现雪景的美。
    12. “峰峻玉浮图”——巍峨的山峰如同玉制的建筑,展现自然壮丽。
    13. “盈尺何须问”——不必询问未来,丰收已可期。
    14. “遥思郢中曲”——遥想古地名郢的音乐,回忆与期待交织。
  • 修辞手法:使用了比喻(“桥高银螮蝀”)、拟人(“冷牵人梦转”)、对仗(“鹤凚声偏密,风焦片益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韵律和感染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现实的忧虑。

意象分析:

  • :象征纯洁、美好,同时也带来寒冷和孤独。
  • :常常象征长寿与高洁,诗中出现的鹤声与环境的冷清形成对比。
  • 僧人:象征着淡泊明志与追求内心的宁静。
  • :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山峰:象征着坚韧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表现自然的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瑞”指的是什么?

    • A. 吉祥事物
    • B. 植物
    • C. 颜色
    • D. 天气
  2. “盈尺何须问”的意思是什么?

    • A. 不需要询问
    • B. 太小了
    • C. 需要询问
    • D. 不重要
  3. 诗中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什么情感?

    • A. 厌恶
    • B. 喜爱与忧虑
    • C. 冷漠
    • D. 喜欢打猎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贯休的《夜对雪寄杜使君》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均以雪为主题,但贯休侧重于内心的思考和忧虑,而岑参则强调雪的壮丽与边塞的豪情,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感皇恩 用清真韵 感皇恩 其二 感皇恩 有赠 感皇恩 其三 似之、申伯、叔阳皆作,再次前韵 感皇恩(自寿) 感皇恩 感皇恩•咏镜 感皇恩(寿) 感皇恩 感皇恩 感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立刀旁的字 乛字旁的字 豕字旁的字 鹔鹴袍 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悬头刺股 快讯 几字旁的字 田字旁的字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隽快 著之竹帛 瞎天盲地 祀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倒序 天无宁日 胡里胡涂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