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游叶丞相园有感》

时间: 2025-04-24 14:40:32

诗句

功成三径欲归休,结束池亭处处幽。

花木成时春更好,如何不作百年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40:32

原文展示:

功成三径欲归休,
结束池亭处处幽。
花木成时春更好,
如何不作百年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功成名就后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人在三条小路上行走,心中想着归隐的生活,然而在这幽静的池塘和亭子周围,春天的花木愈加娇美,令人难以舍弃,心中不禁感慨,为什么不在这里留下百年的美好时光呢?

注释:

  • 功成:指取得成功,成就。
  • 三径:三条小路,常用来表示隐逸之地。
  • 归休:返回隐居,休息的意思。
  • 结束:在此处指游览或游玩结束。
  • :幽静,安静的环境。
  • 花木成时:花木在合适的时节开花,春天的景色更加美好。
  • 百年留:希望能够留住这美好的时光,享受长久的宁静。

典故解析:

三径是指陶渊明所描绘的隐居生活,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生活有相似之处。诗中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节甫,号止庵,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著称。他的诗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叶丞相的园子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功成名就后的归隐理想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开头两句描绘了功成之后的归隐心情,三条小路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在结束的池亭中,诗人感受到周围花木的美丽,进一步引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最后一句“如何不作百年留”,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体现了人对生活的珍惜和对理想的追寻。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功成三径欲归休:功成的诗人,心中有归隐的想法,暗示着对功名富贵的淡泊。
  • 结束池亭处处幽:在结束游览后,诗人在幽静的池塘和亭子中感受到宁静的美好,体现了内心的平和。
  • 花木成时春更好:春天的花木在合适的时节绽放,意象传达了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
  • 如何不作百年留:通过疑问句的形式,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功成”与“归休”的对比,表达了对世俗成功的反思。
  • 对仗:诗句中使用的平仄对仗,使得整个诗歌更具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自然的珍惜,体现了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径:象征隐逸与归隐的理想。
  • 池亭:代表宁静、优雅的环境。
  • 花木: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想要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A. 对功名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金钱的渴望

  2. “如何不作百年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无奈
    B. 对生活的满足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
  • 王维《山居秋暝》: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姜特立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姜特立更多地融合了对功成后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加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隐逸文化研究》

相关查询

双燕离 江夏送友人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题东谿公幽居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 望鹦鹉洲怀祢衡 桂殿秋·仙女下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寓言三首 其三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令史 面字旁的字 包含粒的词语有哪些 字孕 火候 俯仰之间 耳刀旁的字 耒字旁的字 笃志爱古 平价和售 豕字旁的字 木禺龙 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发网 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缶字旁的字 诿过于人 众口销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