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4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40:32
功成三径欲归休,
结束池亭处处幽。
花木成时春更好,
如何不作百年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功成名就后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人在三条小路上行走,心中想着归隐的生活,然而在这幽静的池塘和亭子周围,春天的花木愈加娇美,令人难以舍弃,心中不禁感慨,为什么不在这里留下百年的美好时光呢?
三径是指陶渊明所描绘的隐居生活,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生活有相似之处。诗中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姜特立,字节甫,号止庵,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著称。他的诗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叶丞相的园子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功成名就后的归隐理想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开头两句描绘了功成之后的归隐心情,三条小路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在结束的池亭中,诗人感受到周围花木的美丽,进一步引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最后一句“如何不作百年留”,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体现了人对生活的珍惜和对理想的追寻。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自然的珍惜,体现了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人想要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A. 对功名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金钱的渴望
“如何不作百年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无奈
B. 对生活的满足
C. 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