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御街行》

时间: 2025-05-04 04:13:38

诗句

双阙齐紫清,驰道直如线。

煌煌尘内客,相逢不相见。

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

朱栏夹两边,贵者中道驰。

借问煌煌子,中道谁行此。

且复就下论,骢马知杂事。

官卑有常度,那得行同路。

相效良独难,且复东西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13:38

原文展示:

双阙齐紫清,驰道直如线。
煌煌尘内客,相逢不相见。
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
朱栏夹两边,贵者中道驰。
借问煌煌子,中道谁行此。
且复就下论,骢马知杂事。
官卑有常度,那得行同路。
相效良独难,且复东西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繁华街道的景象:双阙高耸入云,直通如线的驰道上,尘土飞扬的旅客们在此相遇却又无法相见。上面是高大的槐树,下面是轻轻荡漾的清波。朱红的栏杆两边,贵族们在中央疾驰而过。我想问问那些辉煌的年轻人,谁能在这条中央大道上行走?再说说这条街道的事,骢马(指马车)都了解这些琐事。官位低微的人有固定的路线,怎能与那些贵人同行?彼此相互仰望是很难的,大家只能各自东西而去。

注释:

  • 双阙:指高耸的建筑,形容气势宏伟。
  • 驰道:平坦宽阔的道路。
  • 煌煌:形容光辉灿烂。
  • 相逢不相见:即使相遇,却因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无法真正相见。
  • 高槐枝:指高大的槐树,夏天树荫浓密。
  • 清涟漪:清澈的水面上荡起微波。
  • 朱栏:红色的栏杆,象征着富贵。
  • 骢马:一种名贵的马,常用来比喻富贵人家的车马。
  • 官卑有常度:低官有固定的行程。
  • 同路:同行,指同一条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叔齐,号孟弥,宋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气魄,也有细腻派的情感,广泛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御街行》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华与阶层明显分化的时期。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以及不同身份人群间的隔阂与无奈。

诗歌鉴赏:

《御街行》通过描绘繁华的街道场景,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繁荣与阶层的分化。诗的开头用“双阙齐紫清”展现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通过对“煌煌尘内客”的描绘,表达了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全诗的核心在于对社会阶层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官卑有常度,那得行同路”揭示了社会中人们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无法相互交流的无奈。即使在同一条街道上,不同身份的人却被无形的隔阂所阻隔,展现了浓厚的社会批判意识。

诗中对意象的运用细腻而富有层次,槐树、清涟、朱栏等意象不仅美化了场景,同时也隐喻了社会的繁华与冷漠。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双阙齐紫清:描绘了高耸的建筑,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气派。
  2. 驰道直如线:形容道路平坦,行人如织。
  3. 煌煌尘内客,相逢不相见:即使人们在此相聚,但因地位、身份的不同而无法真正交流。
  4. 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自然景观的描绘,增添了诗的美感。
  5. 朱栏夹两边,贵者中道驰:强调了贵族在街道上的特权与地位。
  6. 借问煌煌子,中道谁行此:诗人质疑这些光鲜亮丽的人是谁,暗含对社会地位的思考。
  7. 且复就下论,骢马知杂事:提到骢马,对社会琐事的了解,暗示了社会的复杂性。
  8. 官卑有常度,那得行同路:强调低官的限制与贵族的特权之间的差距。
  9. 相效良独难,且复东西去:即使有相似之处,最终也只能各自为政。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使诗句更加工整。
  • 比喻:通过“煌煌尘内客”比喻繁华的街道。
  • 意象:如槐树、清波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繁华街道的描绘,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阙:象征权力与繁荣。
  • 驰道:代表交通与交流的便利。
  • 高槐:象征自然与人文和谐。
  • 清涟漪:代表生活的细腻与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双阙”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权力与繁荣
    C. 个人梦想
    答案:B

  2. 诗中“朱栏夹两边”中的“朱栏”指代什么? A. 普通人的生活
    B. 贵族的特权
    C. 自然景观
    答案:B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乡愁
    B. 社会批判
    C. 爱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与《御街行》相似的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者都反映了社会的繁华与阶层的隔阂,但前者更侧重于街道与人群的描写,而后者则通过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无奈。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晁补之研究》

相关查询

折杨柳 折杨柳 折杨柳歌 其四 折杨柳歌 其三 折杨柳歌 其二 折杨柳歌 其一 折杨柳 折杨柳 折杨柳歌辞 折杨柳歌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头没杯案 游廪食粟 行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叹恨 折文旁的字 禾字旁的字 神政 鸡犬不闻 风号雨泣 逐日千里 顶冠束带 默契神会 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嘈唼 方结尾的成语 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