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3:16
游茅山五首 其三
作者: 储光羲
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
心以道为际,行将时不群。
兹山在人境,灵贶久传闻。
远势一峰出,近形千嶂分。
冬春有茂草,朝暮多鲜云。
此去亦何极,但言西日曛。
我一生并不是著名的作家,却怀念古人的清雅风韵。
我的心与道理相连,所行之路与众不同。
此山位于人间,灵气和美德早已传颂。
远处看,孤峰突起,近处看,千山环绕。
冬春时节草木繁茂,朝夕之间云彩多变。
今后去往何处也无所谓,只要夕阳西下就好。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茅山被视为道教圣地,因其灵气和历史传说而受到尊崇。诗中提到的“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的法则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诗中对季节的描绘,也反映了自然变化与人生哲学的关系。
作者介绍:储光羲,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与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他游历茅山时,或许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及道教思想的影响,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茅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向往与自身独特的生活态度。开头两句简洁而富有哲理,诗人自谦为非作者,反映出一种谦逊的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古代文人的敬仰。接着,诗人通过对茅山的描绘,展现出其山的灵气与壮丽,远近高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使得诗的意象更加丰富。最后两句,诗人以“西日曛”作结,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惬意享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思考。整首诗在意境上融合了自然之美与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辨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诗人自谦为“非作者”,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态度?
“心以道为际”中“道”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山是什么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