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九日文教部登高》

时间: 2025-05-08 23:19:50

诗句

雪后重阳夕照明,高台纵目俯神京。

平原已觉山川伏,投老翻教岁月轻。

燕市再游非浪语,异乡久客独关情。

西南豪杰休相厄,会遣遗民见后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19:50

原文展示:

九日文教部登高
作者:郑孝胥

雪后重阳夕照明,高台纵目俯神京。
平原已觉山川伏,投老翻教岁月轻。
燕市再游非浪语,异乡久客独关情。
西南豪杰休相厄,会遣遗民见后清。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的雪后,夕阳照耀着大地,我登上高台,俯视神州大地。
平原上已经感受到山川的沉寂,岁月的流逝让我倍感年轻。
再次游览燕市并非随意之言,身在异乡的我独自感到深深的思念。
希望西南的豪杰们不再遭受磨难,愿让遗民们见到后来的清明。


注释: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传统节日,象征长寿。
  • 夕照:傍晚的阳光,意境悠然。
  • 高台:指登高望远的地方。
  • 神京:指京城,即当时的北京。
  • 山川伏:山川沉静的状态,暗示平静与安宁。
  • 投老:意指时间的流逝,感慨年岁渐长。
  • 燕市:指燕京,即北京。
  • 休相厄:希望彼此不要再遭遇困厄。

典故解析:

  •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登高”和“赏菊”的习俗,寓意着长寿和吉祥。
  • 平原:历史上,平原象征着安宁与稳定,诗中用来对比高处的视野与低处的沉静。
  • 西南豪杰:指历史上曾起义的英雄,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孝胥(1885-1947),清末民初的诗人、政治家,曾参与辛亥革命。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重阳节,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思考与期盼,反映了动荡时代中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情怀。


诗歌鉴赏:

《九日文教部登高》是一首典雅而深沉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在特定节日所引发的情感与思考。开篇以“雪后重阳夕照明”勾勒出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日,诗人身处高台,俯瞰神京,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视野,也象征着他对国家未来的关注。

诗中“平原已觉山川伏”,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悟,山川的沉静与岁月的流逝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思。这里不仅有对个人年华的感慨,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接着,诗人提到“燕市再游非浪语”,表达了身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此处的“非浪语”强调了他游历的深意,诗人并非虚言,而是饱含情感的表达。

最后一句“西南豪杰休相厄”,寄托了对政治局势的希望,渴望国家的未来能够更加清明。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雪后重阳夕照明:描绘了雪后重阳节的晚霞,营造出宁静的节日气氛。
  2. 高台纵目俯神京:诗人站在高处,眺望京城,表达对国家的关切。
  3. 平原已觉山川伏:山川的安宁象征着历史的沉寂与稳定。
  4. 投老翻教岁月轻:感叹岁月流逝,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时间。
  5. 燕市再游非浪语:强调再次游览燕市的深意,并非随意之言。
  6. 异乡久客独关情:表达了诗人在外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7. 西南豪杰休相厄:希望西南的英雄不再遭受磨难,寄予对未来的期望。
  8. 会遣遗民见后清:希望遗民能够看到一个清明的未来,传达了对国运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雪后重阳”和“夕照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山川伏”暗示国家的安宁与沉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雪后:象征着新的开始,洗净过去的烦恼。
  2. 重阳:长寿和团圆的象征,代表着美好的愿望。
  3. 高台:象征视野的广阔,表达了对未来的展望。
  4. 神京:代表着国家的首都,寄托了对故国的深情。
  5. 豪杰:象征着有志之士,表达对英雄的敬重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阳节是哪个农历月份的节日?

    • A. 七月
    • B. 八月
    • C. 九月
    • D. 十月
  2. 诗中“西南豪杰”指的是?

    • A. 农民
    • B. 英雄
    • C. 学者
    • D. 商人
  3. “燕市再游非浪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失望
    • B. 思乡
    • C. 欢乐
    • D. 愤怒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同样表达了登高望远的情感。
  • 《秋夕》(杜甫):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本诗都涉及到高处的视野与对未来的思考,但郑孝胥的作品更加强调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希望,而王之涣则倾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

相关查询

题史院壁 醉歌 烧香 初秋即事二首 其二 秋雨北榭作 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 春晴暄甚花开略无余矣赋以寓感 自勉 融州寄松纹剑 舟行鄿黄间雨霁得便风有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虫字旁的字 锷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野游 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大全_丰富天气表达的词汇 土字加一笔常用字汇总_土字加笔画的汉字详解 风繁体字怎么写?这份风字繁体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学习 白日见鬼 孜孜不辍 身历其境 无独有偶 拼音zi的汉字汇总_zi的常用字详解 宾开头的成语 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菊的繁体字怎么写?菊字繁体书写技巧与笔画顺序详解 父字头的字 夕字旁的字 断臂燃身 貝字旁的字 白首一节 递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