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0:39:10
原文展示
往往游西崦,时时憩午阴。
凤来人不见,飞入碧枝深。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在西崦游玩,时常在午后的阴凉处休息。
凤凰来了却没有人见到,它飞入了碧绿的树枝深处。
注释
- 往往:常常,频繁。
- 游:游玩、游览。
- 西崦:指西边的山崖,崦,指山峰。
- 憩:休息、停留。
- 午阴:指正午时的阴凉处。
- 凤来:凤凰来临。
- 人不见:人们没有看到。
- 飞入:飞进。
- 碧枝:碧绿的树枝。
- 深:深处,指深藏的地方。
典故解析
- 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凤凰象征着高洁和吉祥,常被视为一种神鸟,代表着美好和祥瑞。诗中提到的“凤来”暗示着一种美好的预兆,但随即又提到无人见到,形成一种反差。
- 西崦:与古代文人雅士游山玩水的生活方式相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亭,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尤以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著称。他的诗歌多取材于自然,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碧梧》是杨万里在游历西崦时的即兴之作,反映了他在自然中寻求宁静和灵感的心态。在南宋时期,随着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倾向于隐居山林,享受宁静的自然风光。
诗歌鉴赏
《碧梧》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西崦的自然美景,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中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常常游玩于西崦,时常在午后的阴凉处休息,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随着“凤来人不见”的出现,诗人引入了神秘的凤凰意象,暗示着一种美好的期待。然而,紧接着却是“飞入碧枝深”,凤凰的到来无人见到,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隐秘与难以捕捉。这种反差不仅增加了诗的趣味性,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思考。
整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令人陶醉于山水之间,感受那份宁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往往游西崦:诗人常常去西崦游玩,展示了他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
- 时时憩午阴:在游玩中,时常在正午的阴凉下歇息,体现出悠闲和享受生活的态度。
- 凤来人不见:凤凰的到来象征着美好,但人们却没有看到,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稀缺与神秘。
- 飞入碧枝深:凤凰飞入碧绿的树枝深处,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同时也隐喻了内心深处的隐秘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凤凰比作一种理想的美好,象征着诗人心中向往的境界。
- 拟人:诗中将凤凰赋予了生命与情感,使其成为一种象征。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简洁而对称,形成和谐的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隐喻美好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事物的深思,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梧:象征着高洁、纯粹的理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凤凰:代表美好和吉祥,常用于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午阴:体现了自然的温暖与宁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崦指的是:
A. 一种鸟类
B. 一种植物
C. 一处山崖
D. 一种乐器
-
诗中“凤来人不见”的意思是:
A. 凤凰飞走了
B. 凤凰来了没人看到
C. 凤凰很美丽
D. 凤凰和人一起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的是:
A. 对繁华生活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爱情的描绘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自然,展现隐逸生活的诗作。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的反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杨万里的《碧梧》都是描写自然的诗,但王维更侧重于描绘秋天的静谧与孤独,而杨万里则是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美好事物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杨万里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