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时间: 2025-05-07 07:02:48

诗句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2:48

原文展示: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
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
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
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
待听催檐泻竹声。

白话文翻译:

雪后到乾明寺,我在这里过夜。
门外的山光令人惊讶,
我踏着雪屐走在台阶前。
春风和花意误入长春苑,
云和月光长久停留在不夜城。
不允许牛羊踏伤洁白的雪,
且看乌鸦和喜鹊在新晴中嬉戏。
更应该带上被子留在僧人的榻上,
等着听那催促的竹声从屋檐下滴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光:山的光彩,指雪后山色明丽。
  • 屐齿:雪屐的齿,指雪地上留下的脚印。
  • 长春苑:古代传说中的仙境,寓意春天的美好。
  • 不夜城:形容夜晚明亮如昼的地方。
  • 牛羊:指田园生活中的家畜,象征宁静与自然。
  • 鸦鹊:乌鸦和喜鹊,常用来象征吉凶。
  • 催檐泻竹声:形容竹子在雨水滴落时的声音,具有清脆悦耳的特点。

典故解析:

  • 长春苑:出自古代文人对长春的向往,象征着永恒的青春和美丽。
  • 不夜城:常用于描述灯火辉煌或光明的地方,表示安宁与富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因其才华横溢,常被称为“苏东坡”。他的诗、词、文、赋均有杰出成就,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苏轼的诗歌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在困境中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经过一场大雪,诗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宁静与美好,虽有身世之感,但心中依旧向往与享受当下的生活。

诗歌鉴赏:

苏轼的《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是一首描绘雪后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苏轼通过对雪后景色的细腻观察,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开篇即以“门外山光马亦惊”点出雪后山景的壮丽,令人惊叹;接着“阶前屐齿我先行”则将读者带入诗人的视角,感受到他在雪地中行走的轻盈与惬意。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描绘了春风、花朵与云月交织的美景,展现出一种人间仙境的感觉。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冬雪的消融和春天的即将到来,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后半部分,诗人用“未许牛羊伤至洁”表达对洁白雪地的珍视,而“且看鸦鹊弄新晴”则表现出自然界生灵的欢愉,增添了生活的乐趣。结尾的“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寺庙中静谧的夜晚,期待着竹子滴水的声音,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馨和宁静的气氛。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在艰难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的态度,体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门外山光马亦惊:雪后明亮的山景让马儿也感到惊讶,体现了自然的壮观。
  2. 阶前屐齿我先行:我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表现出诗人的行走与探索。
  3. 风花误入长春苑:春风和花香仿佛误入了理想的境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4. 云月长临不夜城:云彩和月光共同照耀,营造出夜晚明亮的氛围。
  5. 未许牛羊伤至洁:不允许牛羊在洁白的雪地上践踏,表达对雪景的珍惜。
  6. 且看鸦鹊弄新晴:看乌鸦和喜鹊在新晴的天气里欢快地玩耍,表现生机与活力。
  7. 更须携被留僧榻:应该带上被子,留宿在僧人的床榻上。
  8. 待听催檐泻竹声:等待听那催促的竹水声,显示出对宁静的向往和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山光、牛羊、鸦鹊等赋予生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风花”与“云月”的对照,使得诗歌更加工整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雪后自然的美景为背景,传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内心的平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和宁静。
  • 山光:自然之美的体现,代表宏伟和壮丽。
  • 鸦鹊: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竹声:代表宁静与和谐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春苑”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田园生活
    C. 离别的伤感

  2. “门外山光马亦惊”中的“马”代表什么? A. 诗人的情感
    B. 自然的和谐
    C. 生活的困扰

  3. 诗人最后提到的“催檐泻竹声”意味着什么? A. 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的不满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景象,但更关注社会与人生的苦难。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清明节同高苗二学士扈驾谒山陵次韵 题故李宾客庐山草堂 府试莱城晴日望三山 送李处士归山 送人下第归江州 汉南怀友人 归山夜发湖中 晞真馆 仙钓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猿人 咬文齧字 石字旁的字 志枭逆虏 听其自便 辛字旁的字 目若悬珠 建之底的字 矢锋 阜字旁的字 爽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田舍人 阅习 短命鬼 闻风而动 龍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