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1:54
寄友人
同人半年别,一别寂来音。
赖有别时文,相思时一吟。
我常倦投迹,君亦知此衿。
笔砚且勿弃,苏张曾陆沉。
但存舌在口,当冀身遂心。
君看明月夜,松桂寒森森。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半年的思念之情。虽然彼此分开,音信稀少,但常常通过书信来互相寄托思念。诗人常在外漂泊,友人也知道他此时的心情。希望友人不要丢弃笔砚,因为即使苏轼和张旭也曾遭遇过沉浮。只要言语尚在,便希望身体能够顺遂,心愿得以实现。最后,诗人告诉友人,在明亮的月夜里,松树和桂花显得寒冷而清幽。
作者介绍: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籍,号孤雁,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风格独特、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常常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贾岛与友人分别半年之后,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唐代是一个文人交往频繁的时代,书信往来是维持友谊的重要方式。
《寄友人》是一首充满思念之情的诗,诗人在寥寥几句中,展现出深厚的友谊与孤独的内心世界。诗的开头便以“同人半年别”引入,直接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友人的思念。接着,诗人提到依靠书信来传递情感,展现了知识分子之间的情谊与沟通方式。
“我常倦投迹,君亦知此衿”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同时暗示友人对他心境的理解,友谊的深厚在此处得到了体现。接下来的“笔砚且勿弃”则显示了诗人对文人身份的自豪,以及对未来继续创作的期望。这里提到的苏轼、张旭也是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进一步丰富了诗的内涵。
最后两句“君看明月夜,松桂寒森森”则以自然景象结尾,明月与寒松桂象征着孤独与思念,也引发读者对于友谊的深思。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友情、孤独及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友人的思念、对漂泊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文学的追求。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生动地表达出来。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苏张”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两首诗与《寄友人》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但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