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3:36
《谒金门·秋夜》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在秋天的帷帐下,漫长的时光伴随着我无法入眠。低矮的玉枕上,凉意透过轻薄的绣被,一阵阵秋天的气息袭来。晨曦又透过窗纸侵入室内,窗外的鸡鸣声刚刚开始,断断续续地传入耳中,已是明亮天色,却仍未完全停止。
本诗中并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全诗营造的氛围和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秋夜宁静与孤独的感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唤起读者对秋夜的共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以诗、词、文三方面的成就闻名于世,尤以词作最为人称道。苏轼的作品常透着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感悟,风格多变而富有个性。
《谒金门·秋夜》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境遇艰难。他在这个秋夜的孤寂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透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谒金门·秋夜》是一首描绘秋夜情景的词,诗句流畅、意境深远。开头的“秋帷里”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空间,紧接着“长漏伴人无寐”,传达出长夜的孤独与无眠。诗人细腻地描写了秋夜的凉意,通过“低玉枕凉轻绣被”,让人感受到秋夜的清冷与舒适。接下来的“晓色又侵窗纸”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晨曦的到来让人感到一丝希望,但又伴随着“窗外鸡声初起”的声音,突显出对时间的敏感与对生活的哲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其意境清新脱俗,令人深思,是苏轼词作中的一颗明珠。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感悟与孤独之情,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哲思,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感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中“秋帷里”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低玉枕凉轻绣被”中的“凉”字表现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鸡声”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