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0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08:36
宥老楮
——苏轼
我墙东北隅,张王维老谷。
树先樗栎大,叶等桑柘沃。
流膏马乳涨,堕子杨梅熟。
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
蹶之得舆薪,规以种松菊。
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
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
黄缯练成素,黝面颒作玉。
灌洒烝生菌,腐余光吐烛。
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
孤根信微陋,生理有倚伏。
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
在我家墙壁的东北角,种着王维所说的老树。
那树比樗树和栎树要高大,叶子也像桑树和柘树那样茂盛。
树上流出的树浆像马乳一样丰盈,树下落下的杨梅成熟了。
为什么要找这么一块土地,来养活这些无用的树木呢?
砍下它们可以得柴火,可以用来种松和菊。
我静静地思考它们的作用,大概可以数出五六个。
树皮可以用来做蔡侯的纸,果实可以入桐君的药方。
用黄缯练成素,黝黑的树木像玉一样闪光。
浇灌后,生出的菌类腐烂了光亮。
虽然没有傲霜的节操,但幸运地免于狂饮的毒害。
孤独的根基虽显得微陋,却有其生存的依赖。
投斧来赋诗,德与怨也可以相互弥补。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受尽磨难,但其才华横溢,在诗、词、文、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作品常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感情。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淡定与自省。诗中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诗人即使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与自省的精神。
《宥老楮》既是一首描写植物的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自省之作。苏轼通过描写栽种在墙角的老树,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树木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尽管环境艰苦,但它们依然茁壮成长。这种坚持与生命力正是苏轼自身经历的写照。
诗中反复出现的“求其用”,不仅表现出他对树木的利用价值的思考,还暗示了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即使是看似无用的事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也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这种观点在诗中通过“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等典故得以体现,强调了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此外,诗的末尾提到“德怨聊相赎”,表明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理解与包容,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解。这种人生哲学在苏轼的作品中一再出现,显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树木的生长,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哲理。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黄缯”指的是什么?
苏轼在诗中反思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德怨聊相赎”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