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偶作 其三》

时间: 2025-04-30 20:45:10

诗句

诛求岂必尽吹毛,名教如何置我曹。

一死许人忘母在,九重无路觉天高。

丝丝愁绪成机杼,鹿鹿心头似桔槔。

未是此身沈宦海,梦魂久已怯风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5:10

原文展示:

偶作 其三
作者: 顾永年

诛求岂必尽吹毛,
名教如何置我曹。
一死许人忘母在,
九重无路觉天高。
丝丝愁绪成机杼,
鹿鹿心头似桔槔。
未是此身沈宦海,
梦魂久已怯风涛。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名教和生死的思考。诗人感叹,追求的事情未必都能尽如人意,外在的名教又如何能真正安置我们这些人。一死之后,世人可能会忘记母亲的存在,而在高高的九重天上又无路可寻。心中的愁绪如同织机上的丝线一样交织,心中烦闷如同鹿在桔槔下奔跑。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正沉溺于官场的泥潭,但梦中已然对风浪感到畏惧。

注释:

  • 诛求: 指追求和苛求。
  • 吹毛: 吹毛求疵,形容过于细致的挑剔。
  • 名教: 指社会伦理和道德教化。
  • 九重: 指九重天,古代传说中极高的天,象征着权势和地位。
  • 丝丝愁绪: 形容心中愁苦的情绪。
  • 机杼: 织布的工具,象征着生活的繁杂。
  • 鹿鹿: 形容心中烦乱不安的样子,像鹿一样不安。
  • 桔槔: 一种榨汁的工具,象征着生活的压迫感。
  • 宦海: 指官场,象征着权力斗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 梦魂: 形容梦中的状态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永年(约1640年-约1710年),字宗仁,号澹庐,清代诗人,生于江南,出身书香世家。顾永年一生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历史变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时期。诗人感受到名利与社会道德的压力,同时也对生死有深刻的思考,反映出当时士人的困惑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顾永年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开头两句“诛求岂必尽吹毛,名教如何置我曹”,诗人对名教的质疑,表面上看似是在谈论社会伦理,实则反映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接下来的句子“一死许人忘母在”,则让人感受到对亲情的深切怀念与无奈。通过“九重无路觉天高”,诗人暗示了权力的高不可攀,以及在名利面前个人的渺小。

“丝丝愁绪成机杼,鹿鹿心头似桔槔”,用生动的意象描绘出内心的愁苦和烦恼,仿佛生活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最后两句“未是此身沈宦海,梦魂久已怯风涛”则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逃避与恐惧,揭示了内心的脆弱与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韵律感,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传达出诗人对生命、名教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感受。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诛求岂必尽吹毛
    追求和苛求未必都能细致入微。

  2. 名教如何置我曹
    社会的道德教化又怎能真正安置我们这些人。

  3. 一死许人忘母在
    一旦去世,世人可能会忘记母亲的存在。

  4. 九重无路觉天高
    在高高的九重天上,却感到无路可寻。

  5. 丝丝愁绪成机杼
    心中的愁绪如同织机上的丝线一样交织。

  6. 鹿鹿心头似桔槔
    心中烦闷如同鹿在桔槔下奔跑。

  7. 未是此身沈宦海
    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正沉溺于官场的泥潭。

  8. 梦魂久已怯风涛
    梦中已然对风浪感到畏惧。

修辞手法:

  • 比喻: “丝丝愁绪成机杼”用机杼比喻生活的复杂与愁苦。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 “九重”象征权势与地位的高不可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教的质疑与对生死的反思,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自由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愁绪: 代表内心的忧伤和烦恼。
  • 机杼: 象征生活的繁杂与无奈。
  • 九重: 代表理想和权力的高不可攀。
  • 风涛: 象征生活中的风浪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名教”指的是什么?
    A. 社会伦理与道德教化
    B. 名声与教育
    C. 个人理想
    答案: A

  2. “丝丝愁绪成机杼”中的“机杼”用来比喻什么?
    A. 生活的复杂
    B. 家庭的温暖
    C. 朋友的支持
    答案: A

  3. 诗中提到的“九重无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人生的希望
    B. 对权力的渴望
    C. 对无奈与孤独的感受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顾永年的《偶作 其三》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顾永年更侧重于对社会名教的质疑,而李白则是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顾永年诗文集》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戏简朱公武刘邦直田子平五首 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 其五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戏答龙泉余尉问禅二小诗 减字木兰花 送蛤蜊与李明叔诸公 次韵晁元忠西归十首 书石牛溪旁大石上 戊午夜宿宝石寺视宝石戏题 酴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局主 韦字旁的字 快惬 阜字旁的字 爻字旁的字 饮会 包含舄的成语 幾字旁的字 谗隙 凤髓龙肝 业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溢于文辞 才结尾的成语 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兴波作浪 癶字旁的字 剃灭 急人之难 咬文啮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