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7:34
桃花夭红竹净绿,春风相间连溪谷。
花留蜂蝶竹有禽,三月江南看不足。
徐熙下笔能逼真,茧素画成才六幅。
萼繁叶密有向背,枝瘦节疏有直曲。
年深粉剥见墨纵,描写工夫始惊俗。
从初李氏国破亡,图书散入公侯族。
公侯三世多衰微,窃贸担头由婢仆。
太学杨君固甚贫,直缘识别争来鬻。
朝质绨袍暮质琴,不忧明日铛无粥。
装成如得骊颔珠,谁能更问龙牙轴。
竹真似竹桃似桃,不待生春长在目。
桃花绚丽,竹子翠绿,春风轻拂,溪谷相连。
花儿留住了蜜蜂和蝴蝶,竹林中有鸟儿栖息,
三月的江南总是看不够。
徐熙的画笔能绘出真实的景象,
画作完成之后,他也只画了六幅。
花萼繁盛,叶子茂密,有的朝向阳光,有的背离。
枝条瘦弱,节疏而有直曲。
时光流逝,粉色的花瓣剥落,墨色的画作才开始令人惊叹。
自从李氏王朝灭亡后,书籍散落到公侯之家。
公侯三代之后多衰弱,窃贼和商贩也多出自于仆人。
太学的杨君虽然贫穷,
却因识别而争相出售。
早晨穿着丝绸袍子,晚上弹着琴,
不担心明天没饭吃。
装作得到了骊珠,谁还会去问龙牙轴?
竹子真像竹子,桃花真的像桃花,
不必等到春天来临,便长在眼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仲明,号梅村,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是“诗中有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尤其以山水、花鸟题材见长。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徐熙是当时的画家,梅尧臣通过对徐熙的作品进行赞美,表达了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的反思。
这首诗以“夹竹花”为题,描绘了桃花与竹子在春天的交相辉映,展现出江南春日的美丽景象。首联通过鲜艳的桃花和翠绿的竹子,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春日气息。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春天的生物,蜜蜂、蝴蝶与鸟儿在自然中的生息,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诗中提到的徐熙,其画作“逼真”,不仅赞美了艺术家的技艺,也反映了梅尧臣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随着诗意的深入,逐渐转向社会现实的反思,提到李氏王朝的灭亡与公侯家族的衰弱,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最后,诗人通过杨君的贫困生活,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在对自然美的描绘中,融入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梅尧臣作为一名诗人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同时也透视了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现实。诗人以自然的美好来映照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画家是谁?
A) 李白
B) 徐熙
C) 苏轼
诗中提到的杨君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A) 富裕
B) 贫穷
C) 安逸
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热爱与追求
C) 忧伤
答案: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梅尧臣的《和杨直讲夹竹花图》更注重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在社会背景的描绘上更为突出,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忧虑。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对春天的美好与生活的感慨有着深刻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