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3:54
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的壮丽景象和其对周边土地的影响。诗人以“三万六千顷”描述了太湖的广阔,湖水侵入了田地,形成湖田交错的景观。只有在遇到山时,才会找到土地,只有在看到月光时,才知道天空的存在。南方的土地几乎被湖水吞没,而东海的潮流似乎也要与之相连。诗人期望能将这湖水化作雨水,滋润四方,带来丰收的年景。
罗处纯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主要表现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及对社会的观察,风格独特,深受 contemporaries 的推崇。
这首《泛太湖》创作于南宋时期,背景中太湖的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太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文化、经济活动的中心。诗人在此背景下,借景抒情,寄托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期盼。
《泛太湖》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交织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太湖的描述,展现了湖泊的广阔与美丽,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景象。开篇的“三万六千顷”便让人感受到太湖的辽阔,湖水的浩浩荡荡,带着一种无边无际的气势。接着,诗人通过“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的表达,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令人想起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南国和东海,显示出湖水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将其与海洋相连,暗示着自然的无边无际与不可控。最后,表达出对丰收的渴望与期盼,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描绘自然的壮丽景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与对自然的崇敬。这种情感基调贯穿始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泛太湖》中的“湖侵海内田”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南国吞将尽”表达了什么含义?
最后一联中“无处不丰年”表达了什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