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李阳冰玉箸篆词》

时间: 2025-07-26 19:31:53

诗句

斯去千年,冰生唐时。

冰复去矣,后来者谁?

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

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

呜呼主人,为吾宝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9:31:53

原文展示:

题李阳冰玉箸篆词
斯去千年,冰生唐时。
冰复去矣,后来者谁?
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
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
呜呼主人,为吾宝之。

白话文翻译:

这件作品离我们已有千年,冰制的箸在唐代诞生。
冰已经消逝,后人又是谁呢?
若再过千年,是否还有人能来欣赏它?
再过千年,若无人问津,那么篆刻也就止于此了。
唉,主人啊,您是多么珍视这件宝物呀。

注释:

  • :这,指代当前的时空。
  • 冰生唐时:冰制的物品诞生于唐代。
  • 复去矣:再次消逝。
  • 后来者:后来的世代人。
  • :篆刻,指刻印或书写的样式。
  • 呜呼:感叹词,表示惋惜或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舒元舆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物品的珍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对古物的怀念与珍惜之际,表达了对历史遗物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忧虑。诗人通过对冰玉箸的描写,反映了人对时间的无奈和对文化传承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冰玉箸为中心,通过对千年时间的感慨,表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思索。诗的开头直接点出冰玉箸的历史,塑造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未来的千年中,是否还有人能够理解和珍视这些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物品的思考,也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讨。诗的结尾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对主人珍视之情的赞赏,启发读者思索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珍视那些承载着历史的遗物。这首诗在字句之间流露出深邃的思考与感情,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斯去千年:这件东西离我们已经过了千年。
  2. 冰生唐时:它的起源是在唐代。
  3. 冰复去矣:冰的存在已经消失。
  4. 后来者谁?:后面的人又是谁呢?
  5. 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再过千年,是否还有人能来欣赏它?
  6. 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再过千年,若无人问津,篆刻也就止于此。
  7. 呜呼主人,为吾宝之:唉,主人啊,您是多么珍视这件宝物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千年有人”与“千年无人”,突显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 感叹:使用“呜呼”一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遗物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思考,反映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文化传承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玉箸:象征着唐代的文化与工艺,代表了历史的痕迹。
  • 千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冰玉箸”代表什么?
    A. 一种饮食器具
    B. 一种音乐乐器
    C. 一种文房四宝

  2. 诗人对未来千年的人有何期待?
    A. 他们能理解和珍视古物
    B. 他们会遗忘历史
    C. 他们会创造新文化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词作,展现了对英雄时代的追忆。
  • 《静夜思》:李白的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舒元舆的《题李阳冰玉箸篆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均涉及对物品的描写和对历史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文化遗物的珍视,后者则表现了对人生遭遇的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赏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苦锥歌寄涧泉 寒食曲 赠虎丘僧道辉游天台二首 其二 山行行歌十首 听琴 绝句二首 送人之武夷二首 山行行歌十首 其五 宫人斜 重游栖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方子 慎言 辛字旁的字 棘没铜驼 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倚轮 你东我西 包含背的词语有哪些 毛发不爽 包含邪的词语有哪些 不知凡几 篝灯呵冻 如渴如饥 三撇旁的字 女字旁的字 虫字旁的字 龙字旁的字 苦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