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21:51
君相重调燮,圣贤广施济。
以此免天札,斯道岂不贵。
卮言叹日出,至理久蒙昧。
灵素非异书,谈者乃深怪。
六经分南阳,首重在营卫。
苟先伤寒明,杂病自能治。
河间论温热,仍不外斯义。
子和示三法,不过充其既。
降而及李朱,非各自为例。
升阳与滋阴,兼此义乃备。
惟其不贯通,乃若有轩轾。
谓非南阳知,毋乃非正议。
胡为今之人,一一昧所自。
或作蚕丛观,或等瓦缶弃。
数味合一方,数方合一剂。
所据但病名,视竟同儿戏。
我岂敢异人,人自与我异。
奈何一稽古,讥评辄侪辈。
尊公独虚衷,于我有同嗜。
命汝弃俗学,执经愿请诲。
假馆汾湖滨,一室喜相对。
奔走慨频年,丹铫愧久废。
何敢妄相师,相长亦交赖。
为检肘后方,共泄枕中秘。
不惮理窟搜,豁然冀朝晦。
庶几轩岐堂,窥寻得径隧。
圣道若康庄,驰驱本无碍。
法守在吾徒,诣力愿无懈。
果有益于时,亦为盛德事。
自待苟不卑,焉肯薄方技。
疮痏赖以平,所关岂云细。
一子令知医,吾识尊公意。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21:51
示袁生上池三十二韵
作者: 陆懋修 〔清代〕
君相重调燮,圣贤广施济。
以此免天札,斯道岂不贵。
卮言叹日出,至理久蒙昧。
灵素非异书,谈者乃深怪。
六经分南阳,首重在营卫。
苟先伤寒明,杂病自能治。
河间论温热,仍不外斯义。
子和示三法,不过充其既。
降而及李朱,非各自为例。
升阳与滋阴,兼此义乃备。
惟其不贯通,乃若有轩轾。
谓非南阳知,毋乃非正议。
胡为今之人,一一昧所自。
或作蚕丛观,或等瓦缶弃。
数味合一方,数方合一剂。
所据但病名,视竟同儿戏。
我岂敢异人,人自与我异。
奈何一稽古,讥评辄侪辈。
尊公独虚衷,于我有同嗜。
命汝弃俗学,执经愿请诲。
假馆汾湖滨,一室喜相对。
奔走慨频年,丹铫愧久废。
何敢妄相师,相长亦交赖。
为检肘后方,共泄枕中秘。
不惮理窟搜,豁然冀朝晦。
庶几轩岐堂,窥寻得径隧。
圣道若康庄,驰驱本无碍。
法守在吾徒,诣力愿无懈。
果有益于时,亦为盛德事。
自待苟不卑,焉肯薄方技。
疮痏赖以平,所关岂云细。
一子令知医,吾识尊公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医学和传统文化的思考。诗中提到,君子和圣贤重视调和,广泛施行救济,借以免除天命的惩罚,这一理念是极为珍贵的。诗人感慨日渐明了的道理,而灵素(医学经典)并非异书,谈论它的人却深感奇怪。诗中提到南阳的六经,强调营卫的重要性。若能先明确伤寒的道理,杂病自然能够治愈。河间的温热理论也与此相辅相成。诗人提到李朱的理论,指出升阳与滋阴的兼顾是医学的要义。诗中质疑当今人们为何对古代知识不明了,或许是因为对传统的轻视。诗人自谦不敢自以为是,但也希望对方能抛弃世俗的学问,专心学习经典。诗人对医学的投入与热忱,在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介绍:陆懋修,清代医者和诗人,生于康熙年间,擅长医学和诗文。他的作品常常融合医学与文学的知识,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陆懋修的医学实践之中,表达了他对医学理论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他希望通过此诗,鼓励人们重视古代医学智慧,并在当时社会中推广正统的医学理念。
这首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作者陆懋修通过丰富的医学知识,探讨了传统医学的价值与意义。在诗中,他不仅对古代医术进行了反思,也对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表示了忧虑。诗句中“君相重调燮,圣贤广施济”开篇即点明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和谐与施救,而后通过讨论南阳医学和河间理论,进一步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果有益于时,亦为盛德事”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医学事业的追求与奉献精神。
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作者在论述中时常使用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邃。通过不同的医学理念的碰撞,表现出传统医学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是对医学的探讨,也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对古代智慧的致敬。
(以下句子可依此类推逐句解析)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传统医学的推崇和对现代人忽视古代智慧的反思。作者希望通过对古代医学的探讨,激励更多人重视和学习这些宝贵的知识。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灵素”指的是哪部经典?
A. 《黄帝内经》
B. 《伤寒论》
C. 《内经》
D. 《难经》
作者在诗中提到的“南阳”,主要与什么相关?
A. 诗歌
B. 医学
C. 政治
D. 哲学
诗中提到的“升阳与滋阴”主要是指什么?
A. 身体调理
B. 诗歌创作
C. 社会治理
D. 自然现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